记录乡愁文化(二十)翰林故里文采新篇买卖乡愁直播正酣

红尘墨客生 2024-04-09 10:48:49

文/柯龙瑞    (首都统战智库联合会专家委员)

2024年3月25日,春光明媚,在彭泽县三位退位干部的陪同下,我有幸踏足闻名赣北的翰林故里——许家坝村。这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探访,更是一段情感与记忆的回归。

说到这个村我特别有记忆,一百年前,我的姑婆嫁给这个村庄的一个许姓少年才俊,我听父子说姑公正是父子瀚林的后人,我们家也算是为姑婆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婆家。我从小就一直对这个村庄充满了神秘和向往。

许家坝村,一个二百多年历史的村庄,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民居、潺潺流水,每一处都透露出岁月的痕迹。而最让我期待的,便是那座传说中的“翰林府”。清同治七年父翰林许振祥和清光绪三十年子翰林许业筠,均出自这个村庄。

翰林府大门紧闭,我们只能从门缝中窥见一丝泛黑的木板墙,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位热情的村民——七十八岁的许老先生。他豪爽地为我们打开了故居的大门,带领我们走进这个内含天井、两进的古民居。

从许老的讲述中,父子瀚林的生平与村庄的轶事逐渐浮现在眼前。他们不仅是村庄的骄傲,更是赣北文化的瑰宝。许老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先人的敬仰与对故乡的深情。随着我们深聊,许老先生是翰林府的真正主人,他坦率地老诉我们,其实翰林府只是父翰林的父辈在这里病故的,而父子翰林并非在这个村庄考取的功名,同时也为我澄清了一段记忆,姑公并非翰林之后,只是与翰林同祖同宗。村史族史与其它历史一样在口口相传中,甚至在文字记载中应留下勘误的空间。

然而,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家坝村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缅怀与传承上,而是将翰林文化与现代电商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电商文化创意产业园。

走进产业园,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和直播间里热烈的气氛让我眼前一亮。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将村庄的特色产品和文化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为村庄带来了经济上的收益,更让瀚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面对这种文化变革,我深感欣慰。乡愁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许家坝村的做法,正是对乡愁文化的一种全新解读和传承。

然而,如何更好地打造创意乡愁,助力乡村振兴,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在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其现代价值,将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让乡愁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加强与年轻人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成为乡愁文化传承的主力军。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将乡愁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许家坝村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愁文化并非只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它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传承、去创新,乡愁文化就一定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离开许家坝村时,我回首望去,那座古老的翰林故居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庄重而神秘。而村庄里那些忙碌的年轻人和直播间里传来的欢声笑语,则让我对乡愁文化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翰林故里将书写出更加绚烂的新篇章。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