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新冠研究的不可靠性-----如何解读所谓的长新冠文献》
医学文献的解读也是有门槛的。
并不是说你懂中文,懂英文,就可以看懂医学文献。
比如,看美国CDC提到的长新冠(long COVID)数据时,你应该要注意到该数据是网络填报数据。而且是,长新冠恐慌性流言泛滥后的调研数据。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流行性恐慌性癔症”报告。类似美国在1980年代发现莱姆病后的恐慌性癔症爆发;
你越是去宣传,这样的报告病例就越多。
而且,很多人得了新冠,但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舒服,他就不会回应这样的网络填报。
因此,网络填报必然会夸大发病率。
这也是为什么常常说长新冠的很多报告并不可靠。
实际上中国在2022年年底有那么多人感染过新冠,如果有如此多的长新冠病人,那我所在单位的病人岂不是会爆满,但实际上没多少人来看病。
毕竟网络填报很容易,但真的费事费力来看长新冠就觉得没必要了。
类似的在工伤索赔等等场所也常常看到。夸大后遗症,功能丧失,其实是常见情况。医生必须明白这其实对病人并无好处。
新冠感染的无症状率到底有多高,这其实不同时期,不同人群都不一样。
在有新冠疫苗接种,在奥密克戎病毒株后,无症状率比过去增高。这其实是很明确的。
而在最初新冠爆发时,无症状率就偏高。别的不说,武汉在2019年-2020年的新冠感染率是6.92%;而无症状者是82.1%。(看图4)
这是新冠刚爆发时的数据。其无症状率剧如此高了。
类似的还可以参考美国航空母舰爆发新冠感染(约25%人员感染)后,发现78%是无症状人群。(参考《Kasper MR, Geibe JR, Sears CL, et al. An Outbreak of Covid-19 on an Aircraft Carrier. N Engl J Med 2020; 383:2417.》)
这些都是在2020年的数据。此后的无症状率肯定会更高。
那么为什么2022年年底一波的有症状率那么高呢?这其实核心因素是我们的疫苗可能带来的反应。它可以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但可能增高了有症状率(还待进一步明确)。
研究的解读是需要一定功底的,并不是你以为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