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到湖北出差,期间询问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梅白:“黄梅戏按理说发源于湖北,最后

另子维好故事 2024-04-24 12:39:22

毛主席到湖北出差,期间询问湖北省委办公厅主任梅白:“黄梅戏按理说发源于湖北,最后怎么出名在安徽了?”梅白一句话,让毛主席恍然大悟,困扰毛主席几十年的问题终于解开了。 毛主席向来喜欢看戏,1958年毛主席去河南视察,在河南省委书记的陪伴下,到河南军区考察,期间工作人员就为毛主席安排了一场《穆桂英挂帅》。 去河南欣赏了豫剧,不去湖北怎么行,都说湖北最出名的就是黄梅戏。 那年毛主席南下,专门让梅白同志陪同,梅白是湖北省委的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还是一名著名作家,他就是地地道道的黄梅人。 毛主席住在东湖宾馆时,和梅白闲聊起《过界岭》就询问。 这黄梅戏的发源地按理说是湖北,怎么最后是在安徽出名?黄梅戏是怎么到安徽的? 梅白笑着说:“主席,这是大水冲过去的。” 毛主席惊讶地想听听这其中的故事。 梅白告诉毛主席,这黄梅县就在在长江和龙感湖之间,每次发大水,灾民就会流落到安庆一带去卖唱,百年前估计就这样。” 毛主席得知真相后,叹息了一声说,原来严凤英的天仙配,娘家人是黄梅县。 后来毛主席从庐山到九江,期间路过了黄梅县的一个村庄,毛主席就问梅白,这快到你家了吧?还有多远? 梅白回答说,大概还有30里地吧。 毛主席又饶有兴趣地说:“于老四,张二女,现在该行时了吧?” 梅白听完感动不已,毛主席没来几次,不仅对黄梅戏如此印象深,连当地方言都学会了。 当时黄梅戏已经发展壮大,不仅有《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也相继搬上银幕。 至于黄梅戏,其实梅白没有说全,现在也有人说,黄梅戏确实是发源于湖北黄梅县,但是后来不仅流传到了安徽,就连江西也有黄梅戏。 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的演变,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完整表演体系的戏曲剧种。 从时间看来,估计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形成,这原本是一种民间说唱的小调,不曾想被劳动人民稍加改造,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最后竟然形成了黄梅戏的雏形。 后来到了嘉庆年间,由于湖北居民的迁移,他们到安庆一带谋生,在这里把黄梅戏发扬光大,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当地的戏曲元素相融合,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戏曲剧种。 据当地人介绍,黄梅戏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等,黄梅戏的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种,观众在边看边听动感的音乐,情感可以很快爆发。 毛主席提到的严凤英,就是著名的演员和剧作家,她所创作的《天仙配》已经成了这个戏种的名牌,也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 不过也有人说,一座黄梅城,满城戏中人,一曲黄梅调,谁人不知是安庆。所有黄梅戏传承,宗师,名家,作品……都是安徽的,跟湖北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说有,那就是湖北给安庆交了70年学费。 也有人说,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市,原名皖剧,跟湖北黄梅调的唱法不一样,湖北黄梅调是哭腔调。后来黄梅县人来安庆任职,把皖剧改名成黄梅戏。 这个说法其实有待查证,毕竟黄梅戏很早就有了渊源,通俗的说法是,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冈市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民间的说法已经无从考证,不管黄梅戏的“娘家人”是谁,都不得不说经过改良的黄梅戏变得更好听了。 黄梅戏于2006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有:韩再芬、赵媛媛、黄新德、周洪年、吴亚玲、杨俊。 如果非要说个所以然,我想只有湖北和安徽的本地人才最了解最清楚。 当然,也有人说,起源于哪不重要,后继有人发扬光大才重要。

0 阅读:4320
另子维好故事

另子维好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