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来复诊,说的话让我忍不住开心,她说我以前吃半年中药也没这种效果,5付药,100多块钱,我以前7付药没400元肯定拿不下来,我就是刷微博无意中看到你的,太惊喜了!
什么情况呢?口干、唇干、小便不利尿频、大便偏干、入睡困难、肛周湿疹,舌淡红、苔白滑腻、齿痕,脉左弦右滑。太阴病、水饮证,用五苓散加味,要不是用猪苓,这付药不到20元。我们学伤寒、学经方,重点在于学习三阴病,使阴病转阳,里病出表,就是明医。毛进军主任在书里写道:三阴属寒,寒必夹饮。一部大论,论述痰饮水湿最多最详,存津液是大论的核心。
毛主任还说用经方,可以合方,但一般不要减药,加药也最好不超过3味,否则就失去了经方的本意。临床上什么样的患者最容易有惊喜?是那种相信中医,并且确实找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中药的人,他们最珍惜良医,最有耐心,一但开药对路,他们会充满感恩,会义务做我们的“播种机”去宣扬我们的“善举”,我们的医术就是在这些人的鼓励中逐渐提高的,我们真是被他们“捧红”的。什么样的患者最不容易有惊喜?痼疾+急性子,得了难治的病,却道听途说、听信营销,幻想中医能一剂知、二剂已,如果三五付疗效不明显,就很快放弃掉,不再复诊。或者你真给他见效了,他也觉得理所当然,不珍惜,随意更医,这种很容易栽跟头!
我昨晚对患者说,如果你主诉明显,我开药一周后纹丝不动,我会再检查脉象,如有底气,守方一周,如反复对比,发现新病机,则更方。比如失眠,血虚肝郁、肝阳上亢、心肝火旺是常见病机,一般吃一周都会有点改善,如吃后反觉肠胃难受、乏力、睡眠无变化,则必须改投健脾养心之品,一降一升、一寒一热,南辕北辙。患者不要烦恼,仲景都有“试药”的举措,药吃下去,机体给出反馈,我们因势利导就是了,我常讲,肯复诊2次,疗效直线上升。我有时看患者,疑似之间,真是巴不得他回来复诊,我好调整用药方向,但现在也想通了,他不来,是我们没缘分,我祝他碰到更好的!
中医难,最难在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清楚,含混,学者难以把握,但一旦入门,又非常畅快,多读好书、多在临床揣摩,5-10年,可成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