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审题的最高境界是,洞察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语文主观题的题目都有潜台词,只有读懂潜台词,才窥见命题者的意图,否则要么答题方向茫然,要么中陷阱。近年来,主观题的题干往往表意模糊,悟不出命题意图,很可能答非所问,很难得分。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这显然是道文学鉴赏题,应答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可是命题有意提供参照对象,就变成比较鉴赏,“怎样的文学效果”表达含糊,“谈谈你的理解”也很模糊,既可是改写效果更好,也可写不及原故事好。可仔细分析发现,命题者意图只能是改写效果更好。如果可以自由选择,就应是“文学效果发生怎样变化”,或者直接清楚地表达,“哪个文学效果更好”。 其次,还得悟透引出“历史故事”的意图,其实是提供答案思路,也就是以原故事为参照,改写的故事有什么妙处。这才明确,改写了什么,比较原文有什么效果。 最后,“文学效果”到底指什么?只有明白才能寻找答案切入的要点。必须明确是从读者审美视角分析,才产生文学效果。然后改了两点,一是情节,渔夫的动机和结果都不一样,产生什么效果?二是人物性格,渔夫虽然也乐于助人,却不是以死来诠释“义”,而是以自己的特有性格暗示主人公觉悟,觉悟了什么? 这就否定了常用的五大套路,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却只从读者角度来分析审美效果。 由此可知,审题本是答题的第一道坎儿,不明白出题意图,努力就枉然。#妙笔生花创作挑战##记录我的2024##以书之名#
高考审题的最高境界是,洞察命题人的意图 高考语文主观题的题目都有潜台词,只有读
宁拙说
2024-05-17 15:58:12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