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建筑园林知识为何这么丰富?贾母院子与潇湘馆、怡红院的差别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哲学和美学理念?

文娱史记 2024-02-12 15:06:59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它不单纯是人物工作、活动、休闲的场所,而是体现了建筑者的思维方式和美学理念。一座优美的建筑令人赏心悦目,相反,一座粗制滥造的建筑令人反感。

01《红楼梦》的建筑艺术体现了3个特质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里面人物众多,包罗三教九流,这意味着曹雪芹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比如秦可卿病,医生开的那张药单,曹雪芹需要具有一定的医药知识;比如贾惜春绘画,曹雪芹通过薛宝钗的口叙述了很多绘画知识;比如贾府里演戏,曹雪芹需要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再比如贾府里经常开宴会,曹雪芹又需要具备一定的烹饪知识……

《红楼梦》的独特性还在于,它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人物活动范围大多是在荣国府、宁国府和大观园中,这意味着在相对局限的空间内,让众多人物活动起来有一定难度:相比于开阔的空间更需要叙述的逻辑性、严密性。曹雪芹的确是一位独具匠心的艺术家,他对于宁荣街以及两边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和府中的院落方位、大观园的建筑布局等都描写得清清楚楚,很显然,曹雪芹对于宁荣两府的建筑布局早已胸有成竹,体现了他也具备丰富的建筑园林知识。

从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开始,到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十六回修建大观园,第三十五回祭宗祠等章节来看,人物从这个空间走向那个空间,正像脂砚斋批语所说的那样:“一丝不乱”。探索《红楼梦》的建筑艺术,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建筑美学的3个特质:

第一,明确的建筑布局,让人物活动空间具有逻辑性

第二,红楼建筑布局是中华古典美学的集中体现

第三,红楼建筑布局是中华古典哲学的集中体现

02荣国府与宁国府的建筑园林营造,首先是人物活动的逻辑空间

从普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哲学对于“逻辑”并不见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懂逻辑。毫无疑问,“逻辑”在任何思维以及行为领域都会用到,只不过我们的“逻辑”显得很隐微,没有像西方那样明显。不应忘记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辩学”与欧洲的“逻辑学”,印度的“因明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典逻辑学。如果没有“逻辑”的话,中华文化便无法形成体系。

《红楼梦》中宁荣两府的“营造”,不仅从建筑学上来说具备逻辑,从人物故事情节的角度也非常符合逻辑。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贾府中:

又行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也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角门。

在这段描述中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

先从街市写来。

以下写宁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祥。

先写宁府,这是由东往西来。

由此可知,宁国府在东边,荣国府在西边。两座府邸中间有一条街巷,名叫宁荣街。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路线写得明明白白。

在后面的章节,我们还会看到刘姥姥进贾府,先去找了周瑞家的,随后周瑞家的又领着刘姥姥进入王熙凤院落,一间间房舍,一条条胡同,都有条有理。

换言之,贾府的建筑位置分布地清清楚楚,为后续人物活动提供了基本“逻辑”空间。就像脂砚斋说的那样:“书中人目太繁,故明注一笔,使观者省眼。”上百的人物来来往往,假如建筑布局没有逻辑,人物的行为就显得繁乱,因此,谁的房舍在什么位置,相邻的有谁,都必须明明白白。

03光彩照人的大观园,体现了中华古典美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大观园”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存在。关于大观园的歇后语有很多,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大观园里哭贾母——各有各的心事”等等。从前市集上卖的年画儿也经常以“大观园”为题材,可见读者喜闻乐见。

大观园是曹雪芹的虚构,寄托了他的理想。与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我们看到,那些清客相公们曾把一处院落命名为“武陵源”。但因贾政嫌弃这个提名“陈旧”而不用。这从侧面反映出,大观园的“桃花源”性质。借用西方词汇来说的话就是,这是曹雪芹的“理想国”、“乌托邦”,寄托了他的美好向往。

什么是乌托邦?

列宁说:

乌托邦是一个没有的地方,是一种空想、虚构和童话。

换言之,桃花源和大观园都是空想和童话。这是从哲学意义上对大观园的认知。

但是,作为红楼艺术世界里的一座建筑园林,“大观园”除了传递给我们浓厚的哲学意味外,还让我们感受到深切的美学意境。它的建筑形态、花园布局、竹石花木的精心安排、小桥流水的精致设计、对联牌匾的题写,内外部的装饰,处处都体现出中华古典美学的深刻意蕴。

在我看来,大观园体现出中华美学的2个重要方面。

第一,艺术的含蓄美

第二,天人合一的理念

大观园告成后,贾政率领一班清客相公去游园,顺便试试贾宝玉的才气。我们看到,每经过一处园林,曹雪芹对园林的描述似乎都有规律可循。比如众人一进正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又经过一座园林,“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杆翠竹掩映。”再比如经过稻香村时,“转过山怀来,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经过蘅芜苑时,“忽迎面露出插天的大玲珑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游览者看到的景物都非一览无余,而是总有一道墙、一座假山遮挡。

为何如此呢?

这其实是中华美学一个重要特点,它是含蓄的、隐微的。以园林为例,西洋园林常见开阔的广场,建筑一览无余,两旁花木修建地十分整齐。中华园林则恰恰相反,开门经常看到一座假山,或者干脆一堵影壁墙,起到遮掩里面景物的作用。游览者只有拐过假山和影壁墙,才能通过各种花木,逐步进入里面的风景中,其所达到的效果是“曲径通幽”。《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是这样一个大花园套着小花园,不断“曲径通幽”的所在。是中华美学的集中体现。

艺术含蓄美达到的另一个效果,就是体现中华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西洋园林是理性思维的规划,中华园林讲究自然而然,比如有山有河,就依山傍水顺势而为,而非强行改变自然面貌。

04典型建筑分析:贾母院、潇湘馆、怡红院,不同建筑布局体现的哲学理念

中华古典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严格的礼制等级,比如皇宫的建筑是一个等级,大臣的建筑是一个等级,寺院道观的建筑又是一个等级,普通老百姓的建筑又是一个等级。就算规模宏大的皇宫建筑,其形态也多是平面的,很少有像西方建筑那样具有高耸的尖塔形式。

这体现出中华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是贵者。在某种程度上说,人是“天地”的拥有者,与“天地”具有平行关系。从另一方面说,人又是低于“天地”的,无论人的智慧有多高都不可能超出“天地”。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自觉把建筑的高度约束在一个与“天地”平行的位置上,表现为平屋顶、大屋檐。

在《红楼梦》中,这种建筑的礼制体现的也很明显。比如大观园里的很多建筑,因势利导具备丰富多彩的形态,但一个基本建造规律就是进门都有假山、翠嶂、影壁或其他建筑形态遮挡,随后曲径通幽,逐步看到里面的建筑和风景。这是艺术含蓄美和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但是,贾母的院落与大观园中的建筑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化来,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节中写道: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由此可见,贾母居住的是五进院落,一层院落套着一层院落,体现出层层递进关系。且贾母的院落方方正正,没有像大观园里的建筑那样曲曲折折,没有小桥流水也没有格外多的花木。

贾母的院落与潇湘馆的建筑布局差异很明显。

与怡红院的对比也很明显。

如果潇湘馆与怡红院是活泼灵动的小诗,贾母院落就是一篇内容规整的骈文,体现了贾母的至高地位,是规矩、礼制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艺术的含蓄美,在贾母院落与潇湘馆、怡红院等建筑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05曹雪芹为何具有这么广泛的建筑园林知识?

在《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建造是一项大工程,原本是为省亲而建。同时准许省亲的还有周贵人家、吴贵人家,两家也分别盖省亲别院。贾家的省亲别院直接选中宁荣二府的中间地带,荣国府东边一带下人的裙房拆去,与宁国府会芳园合并在一起,两处合并一处省了很多财力。

主持建造的人名叫山子野。

在这里有个疑问,为何曹雪芹具有这么丰富的建筑园林知识?

能写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曹雪芹具有各方面的知识是确定无疑的。不能忘记的是,曹雪芹家族的人都可以说很有文化知识。雪芹的祖父辈曹寅是康雍年间的织造官,除了为皇宫供办龙衣外,还主管过两淮盐雾,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著有《楝亭诗抄》等作品。二祖父曹宣曾任康熙皇帝的南巡图画监。雪芹的叔辈曹颀、曹頫等同样也是能诗善画。良好的家族文学氛围,让曹雪芹从小就旁学杂收,学习到很多知识。当年曹家在京城做过畅春园的建造工作,雪芹的亲友诸如李煦也做过畅春园总管等职务。因此,雪芹拥有建筑园林知识并不奇怪。

除了创作《红楼梦》外,雪芹还写过一部实用书籍《废艺斋集稿》,里面包含绘画、扎风筝、印章篆刻、烹饪技法、字画装裱、园林建筑等知识,目的就是让那些普通人能学习到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由此可知,曹雪芹除了具有精湛的文学才能外,他的建筑园艺知识也是相当专业的。

总结

红楼梦的建筑园林,是中华古典哲学、美学的集中体现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不仅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令读者为之动容,还以丰富的绘画、烹饪、诗词、建筑、园艺知识给读者以启发:艺术的含蓄美、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华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中体现。

0 阅读:9

文娱史记

简介:有趣有料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