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来到钱学森家里,把喜

老闫聊史 2024-07-07 22:05:38

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成功飞入太空。科技人员第一时间来到钱学森家里,把喜讯告诉了钱老。然而钱老第一句却是:“王永志,还在吗?”科技人员说:“在在在,他一直在基地盯着的。”听到这个回答后,钱老放心地点了点头。 钱学森之所以牵挂王永志,并非偶然。这背后,是两代航天人薪火相传的故事,是中国航天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百年征途。 钱学森,这位出生于上海的科学巨匠,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远赴美国求学,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发展航天事业,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消息传来,钱老不顾一切地回到了自己深爱的故土,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钱学森提到的王永志是一位出生于东北的贫寒学子,从小就目睹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 他刻苦学习,立志用知识改变命运,报效祖国。从清华大学到莫斯科航空学院,王永志在国内外顶尖学府深造,为日后投身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永志与钱学森的缘分,始于“两弹一星”项目。当时,年轻的王永志在“东风二号”导弹研制过程中,非常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异议,认真的态度得到了钱学森的认可。 钱学森对王永志非常器重?不仅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他的才华和能力,在退居二线后,钱学森更是力荐王永志,希望他能带领中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 1992年,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关键节点。国际上,航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中国航天发展相对滞后。 面对挑战,王永志临危受命,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开启了他人生中最具挑战也最辉煌的一段旅程。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这是王永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航天员的安全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中之重。为此,王永志始终坚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 在王永志的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克服了无数困难,突破了一个个技术瓶颈。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中国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 1990年,王永志带领团队研制出“长二捆”火箭,使得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打破了国际垄断。 这一壮举,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日后中国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因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实现! 那一刻,举国欢腾,世界瞩目,王永志和他的团队,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政知新媒体2024-06-13师从钱学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2019-09-27 05:25·中国军号-王永志:铸大国长剑,攀科技高峰

0 阅读:3
老闫聊史

老闫聊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