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在一个小货郎的带领下,逃出了国民党的合围攻。临别时,军长程子华送上200大洋,被拒后,又写了一张纸条给小货郎:“有了这个,你以后就是一名共产党了!”。 可在建国后,小货郎的纸条却弄丢了,组织上更是不承认他“共产党员”的身份。 (参考信源:乡音2016-09-10——《河南一货郎成为三千红军的救命恩人》) 1934年,红四方面就能主力已经撤走,鄂豫皖根据地又建立了红二十五军,但在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下,部队作战频频失利,减员严重。 组织上将带领红二十五军突围的重任,交给了军长程子华和政委吴焕先。 程子华率先提出建议,他们可以转移去伏牛山,那边盘踞着一伙土匪,我党认为既然土匪能在伏牛山安家,对红二十五军来说,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因为前方有国民党军队堵截,他们计划先绕道东北山区,再向西北转移,进入伏牛山区。 1935年11月,红二十五军来到了方城县附近,却突然遭到了庞炳勋部的突袭进攻,红二十五军好不容易摆脱庞部,但他们的行踪已经暴露。 12月,红二十五军抵达卢氏县境,却探测到前方一个隘口已经被国民党19路军60师给占领了。 原来,蒋介石为了对付红二十五军,亲自到武昌督战,国民党各军部冒着一股劲的表现,对红二十五军的追击十分紧迫 除了前方的60师傅,红二十五军身后还有两支追兵,左边有军阀别廷芳,右边也有一个师的追兵。他们迅速朝着红二十五军包围过来,打算来一个四面合围。 距离红二十五军最近的追兵,只有35公里的距离,几乎是稍有耽搁就会被追上来。 红二十五军几乎陷入绝境,除非他们能赶在敌军合围前,找到一条可以避开敌军各部的小路,从缝隙中溜出去。 找小路这种事,自然是要问当地人。 可在这种情况下, 有多少人肯敢给红军带路呢?又有谁知道这么一条“小路”? 就在这时候,部队得知一个小货郎时常要到附近周围卖货,或许他知道周围有哪些可以走的“小路”。 小货郎名叫陈廷贤,是山西晋城人。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他从13岁时就下井挖盐,攒了一些钱后,给自己进了一些货,在三门峡、卢氏一带走街串巷,卖货赚钱。 因为时常游走四乡,为了节约时间、寻找新的卖货地,陈廷贤时常会走一些无人的小路,所以对豫陕交界深山中的道路比较熟悉。 陈廷贤来到二十五军后,将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这也是确保他背景是否干净。 没想到,军长程子华听完后,感慨万分的握住陈廷贤的手:“老乡,你受苦了!” “我不苦,你们才真的苦嘞!”陈廷贤看着红二十五军一群平均不到18岁,小的甚至只有13、4岁的娃娃兵们,又心疼又感动,决定豁出去了,也要将他们带出去。 为了迷惑敌人,红二十五军在朱阳关一带宣传标语,给他们一种已经朝着60师方向进军的错觉。 实际上,红二十五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在12月5荣凌晨从一条小路出发了。 为了防止敌人伏击,部队派出两支部队在峡谷两面山脊行军,更是一点不敢耽搁,硬是走了3天3夜突破敌军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这次红二十五能安全突围,全靠了陈廷贤这位布衣英雄。 临走时,程子华和吴焕先决定,凑出200大洋送给陈廷贤当谢礼。但是陈廷贤拒绝了,表示这些钱应该用在更需要它们的地方, 程子华深受感动,这位老乡的品格和大局意识,正是他们共产党所需要的人才。 于是,他给陈廷贤写了一张纸条,并正式对他说:“你以后就是共产党的人了!” 陈廷贤听到这句话,觉得这比获得200大洋更加珍贵。 在回去后,当地民团得知他为红军带路,将陈廷贤带走刑审了3天3夜,也没从他口中得到一丝红军的消息,只能将他放了。 陈廷贤在拿到纸条的那一刻,已经把自己当做共产党一样严格要求,更不会出卖党。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打算去当地政府将交党费。 但他的纸条在日军扫荡中被毁掉了,无人能证明他所说的事情是否属实,所以组织上不承认他的身份,自然也无法交党费。 陈廷贤对这件事一直念念不忘,临终前还嘱咐儿女,一定要将他葬在县党校旁边。 1985年,中央军在编撰军史时,有人讲起这段历史,上级就派人寻找到陈廷贤家,可惜他已经去世了。 但党和政府没有辜负这位布衣英雄,将他的坟墓按照遗愿,迁到了党校旁边,并在他的墓碑上刻下那段曾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1934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在一个小货郎的带领下,逃出了国民党的合围攻。临别
云孜聊过去
2024-08-03 12:17: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