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毛主席一生中的得意之笔!令蒋介石彻夜不安,泻肚拉稀

透镜说 2022-04-10 15:20:10

纵观历史,能把“死棋下活”的人,莫过于毛泽东主席;而“把死棋下活”的经典案例,则莫过于毛泽东主席领导指挥的红军“四渡赤水”的战役。

开国元帅聂荣臻有一段回忆:“陈毅同志对我说过,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我也深感毛泽东同志在军事指挥艺术上运用之妙,他确实才思过人,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四渡赤水”背景

遵义会议期间,蒋介石调整了对中央红军围追堵截的部署,纠集40万兵力,企图将中央红军37000人围歼于乌江西北地区。

面对严峻形势,中革军委依据遵义会议关于红军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决定,命令红军指战员于1935年1月19日开始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处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

1月27日,中央红军分3路全部推进到赤水河以东地区,遇到川军郭勋祺师的追击。

如果不打掉这股尾追敌军,红军难以北渡长江。红军总部决定以红三、五军团为作战主力,战斗于28日凌晨打响。奋战三四个小时,红军战果难以扩展,川军虽遭重大打击,红军也付出了不小代价。形成对峙状态。此时,川军援军已到,战局于红军不利。

毛泽东命令已北上进攻赤水县城的红一军团火速赶回参战。

当晚,毛泽东在战地提议召集中央政治局几个领导人开会。

会议根据各路国民党军队正奔集而来围堵的情况,判明原定在这里北渡长江计划已不能实现,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避实就虚,寻机北渡长江。

中革军委根据会议决定,于1月29日3时发布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

中央红军除少数部队阻击敌军外,主力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进入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这时,川军潘文华部36个团已部署在长江南岸的赤水、古蔺、叙永一带,防止红军从这里北渡长江。毛泽东和军委领导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应恋战,立刻指挥各军团摆脱川军,进入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地区。

红军突然改变方向进入扎西地区,大大出乎敌人的意外。蒋介石和川军顿时失去目标,一时不明白红军去向,也不敢贸然出动。这样,红军又赢得了一些休整时间。

2月8日,毛泽东出席了在扎西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在会上,他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教训。同时,他又总结经验,明确指出:“这一仗,由于及时渡过了赤水,摆脱了尾敌,改变了被动局面。

部队果断地变为轻装,甩掉了包袱,行动更自由了,更能打运动战、游击战了。”这样的总结,极为深刻,对于指导以后的三渡赤水打胜仗、甩开敌军极为有益。

2月9日,中革军委在扎西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战略方针和红军行动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当前敌情,指出要以敌变我也变的原则指导红军行动,提出了中央红军在当前应取的战略方针,即:在川黔滇边实行机动作战。挥师东进,重返黔北。

2月15日,军委发布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中央红军在2月20日前后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神速东返,矛头直指敌军中的薄弱部分——黔军王家烈部,使战役态势迅速向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转化。

中央红军重返黔北,又出乎蒋介石的意料。蒋介石急令黔军确保遵义,又令薛岳增援黔军。这样,在遵义的激战便难以避免。

中央红军重返黔北以后,毛泽东决心打一次大仗。根据敌情变化,他果断地决定:以红五军团的三十七团在官渡河、良村、双龙场一带阻止四川追敌;以红一、三军团及干部团夺取桐梓、娄山关,重占遵义。

红三十七团巧施妙计,声东击西,逐步把川军3个旅9个团引向温水方向,达6天之久。在红三十七团北线阻敌的同时,红一、三军团与干部团胜利地进行了遵义战役。

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2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毛泽东闻报极为高兴,就在我中央红军全部攻占娄山关不久,便一口气登上娄山关。这时,天空突然露出了笑脸,他远眺如血残阳映照着巍峨的群山,俯瞰依然飘着硝烟的战场,不由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诗兴大发,正酝酿着一首名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和遵义大捷,是蒋介石布置川、黔、滇围攻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他在指责薛岳的电文中哀叹: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当蒋介石重新调整部署、指挥军队向遵义一带合围时,中央红军又由遵义向西开进。这时,红军的行动忽东忽西,飘忽不定,迂回曲折,穿插于国民党重兵之间,使蒋介石无法摸清红军的战略意图,只得分散兵力,四面堵截。

为了进一步迷惑对方,调动国民党军队西移,红军在3月16日下午至17日中午分别从茅台附近3个渡口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西进入川南古蔺地区,并派一个团伪装主力继续向西北挺进,主力却在附近山沟丛林里隐蔽集结。

蒋介石得到飞机侦察的情报,果然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集各军迅速奔袭川南古蔺地区。20日,蒋介石还得意地声称,“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在达到调动国民党各路军队大举西向的目的后,红军决定立刻掉头再次东渡赤水河,返回贵州。这时,贵州境内的国民党兵力已十分空虚。

红军主力在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晨神速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随即挥师南下,大踏步越过遵义仁怀大道,31日南渡乌江,跳出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圈,前锋直逼贵阳。

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被吓得屁滚尿流。他慌忙调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又令薛岳和湖南部队东往余庆、石阡等地布防,防止我军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师。

蒋介石当时的随从“高参”晏道刚后来写回忆录说:“4月5日夜,贵阳外围风闻有红军游击队活动,蒋又问黔灵山、东山、螺丝山、照壁山、图云关、大小关等处的工事及城防守备兵力强度,特别关心清镇飞机场的情况,彻夜不安。是夜蒋泻肚子,遗屎床上,宋美龄伤风发烧。次日一早,侍从副官蒋孝镇挨蒋大骂,责怪不该让他住透风的房子。蒋孝镇心有不服,对我说:‘他受惊了怪房子’。”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示形于东,意在西进。红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的龙里城,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其余主力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行。红军甩开敌军,好像插上了翅膀,一天就走60公里。

途中,连克定番(今惠水)、广顺、兴义等县城,并渡过北盘江,直逼昆明。这时,滇军主力全部东调,云南后方空虚。红军入滇,吓得龙云胆战心惊,忙将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红军却虚晃一枪,向北巧渡金沙江。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高超指挥艺术的突出表现。

他指挥中央红军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机动作战,调动敌人和打击敌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广大地区,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最终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威武雄壮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四渡赤水,是我戎马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0 阅读:0

透镜说

简介:独特视角,独到见解,独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