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健,背叛祖国加入美国国籍,30年过去,他却把美国坑

老闫聊史 2024-09-11 16:21:41

1988年,著名固体力学家高华健,背叛祖国加入美国国籍,30年过去,他却把美国坑哭了! 1988年,25岁的高华健,一个从中国普通工人家庭走出的天才少年,以超群的天赋在中国顶尖学府崭露头角,却在关键时刻选择留在美国,最终加入美国国籍。 这个决定让他背负了无数指责,甚至被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然而时间的洪流并未淹没他的学术成就,他最终以全职教授的身份回归祖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初心。 高华健的故事,起源于1963年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是最平凡的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并竭尽全力为儿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上学,吃饱饭,已经是他们能给予高华健的最大财富。 幸运的是,高华健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从小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任何知识他似乎都能轻松掌握。 1977年,当中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年仅14岁的高华健看到了人生的转折点。他意识到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全力以赴地准备考试。那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610万名考生中,只有40万人有机会进入大学,而年仅15岁的高华健,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工程力学。 这一成就让他成为全校的焦点。尽管年纪轻轻,但他在学术上的表现丝毫不输给那些比他年长的同学。图书馆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他沉浸在学习与研究中,一心想要通过知识实现自己幼时的梦想——报效祖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科研条件的限制逐渐显露出来。高华健对工程力学的热情越来越强烈,尤其在了解了欧美先进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水平后,他内心涌起了出国深造的念头。 当时中国科研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巨大,想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必须走向国际。高华健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国留学。他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并收到了哈佛大学的邀请。 1984年,高华健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程。当他第一次站在哈佛校园里时,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川流不息的车流让他感到震撼。在这个他曾经只在书本中见过的世界里,高华健下定决心,要在这片全新的土地上闯出一片天。 他很快适应了哈佛的学习节奏,并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硕士学位。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他并没有急于回国,而是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哈佛的四年里,高华健凭借着刻苦的钻研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先后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成为了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各国学术机构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加入他们的研究团队。 就在他即将取得博士学位时,高华健面临人生的又一个重大抉择:回国还是留在美国。国内许多朋友和学界前辈都希望他学成归国,帮助祖国在科研领域实现突破。但高华健清楚地知道,国内的科研条件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经费和设备支持,而他想要继续推进自己的研究,需要的是先进的科研平台和资源。 出于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他最终选择了留在美国,并自愿加入美国国籍。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国内对他的指责铺天盖地,“卖国贼”“叛徒”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报端和人们的口中。 面对这些非议,高华健始终保持沉默。他明白,科学的发展不能依靠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需要冷静、理智的选择。他深知,留在美国意味着他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科研资源,并为未来的科研成就奠定基础。这个决定也许在当时让许多人难以理解,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有朝一日,他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报祖国。 30年后的今天,许多曾经骂他“卖国”的人们发现自己错了。高华健在美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在固体力学领域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桎梏,开创了纳米生物结构力学的新领域,并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人物。他的研究成果被全球引用超过18600次,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高华健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在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他培养了大批中国留学生,其中许多人学成后归国,成为中国科研领域的重要骨干。通过这些学生的成长和贡献,高华健间接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3年,高华健出任清华大学先进力学与材料中心的共同主任,这标志着他与祖国科研事业的进一步结合。今年他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全职回国,加盟清华大学,担任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院长。这一决定,让他30年的学术积累最终回归祖国,成为中国科研界的一座新高峰。 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在力学与工程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高华健将带领这一研究院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力学与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疗等领域的深度结合。 高华健曾因为一时的决定背负骂名,但最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科学无国界,而报效祖国的初心从未改变。 (来源:新京报,清华大学成立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七院院士”高华健担任院长)

0 阅读:161
老闫聊史

老闫聊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