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952年,一位北大教授在街头遇到了个卖字画的女人。他随手拿起一幅瞧瞧,没想到眼前一亮——真迹啊!教授心里乐开了花,赶紧掏出3块钱买下来,不知道那位女贩子后来知道真相会不会后悔,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估计也就这教授才能碰上。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中国收藏家协会网站 关于“《蒙古族通史》详解成吉思汗画像的诞生”的报道)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1952年的北京,一个平凡的午后,却上演了一场跨越七百年的奇遇。 史树青教授正漫步在胡同里,突然被一个摆摊的中年妇女吸引了目光,摊上摆放着各种字画,其中一幅卷轴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凑近一看,顿时惊呆了——竟然是成吉思汗的画像!画中的大汗威风凛凛,炯炯有神,宽额大脸配上浓密的胡子,头上戴着皮帽,身上穿着厚实的毛衣。 "这是我祖宗崔子忠留下来的!"摊主崔月荣有点害羞地说道,原来崔月荣是明朝画家崔子忠的后代,这幅成吉思汗的画竟然是崔子忠的真品! 几百年过去了还保存得这么好,真是太神奇了!谁能想到在路边摊上能碰到这种宝贝? 虽是半身像,却仿佛能感受到那股雄才大略的气势,史教授心中暗叹:这幅画的功力非同凡响,绝非等闲之辈所为。 史教授心中激动,连忙问道:"这画可否出售?"崔月荣叹了口气:家中困难,不得不卖,就三块钱吧。" 听到这个价格,史教授惊喜万分,立刻掏钱买下,他小心翼翼地卷好画作,仿佛捧着稀世珍宝。 史教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拿出那幅神秘的画像,他仔细端详着画中人物,心想:"这就是那个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吗?" 画像右上角的题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太祖皇帝即讳成吉思汗贴木真! 画中的成吉思汗看起来慈眉善目,显然是晚年模样,史教授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疑问:这幅画是从哪里来的?它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岁月? 带着好奇,史教授翻开了一本历史资料,他读到南宋使者赵珙在《蒙鞑备录》中描述成吉思汗:"身材魁梧,额头宽阔,长胡子,整个人看起来很威武。" 史教授不禁想象着当年赵珙见到成吉思汗时的震撼,接着,他又查到元朝时期的一条记载。 原来在1278年,忽必烈曾让画家和礼霍孙画过成吉思汗的肖像,虽然和礼霍孙没见过真人,但肯定得到了忽必烈的指点。 史教授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难道眼前这幅画真的来自元代?如果是真的,它是怎么保存到现在的?这些谜团萦绕在他心头,激起了他强烈的探索欲望。 带着这些疑问,他决定将画像捐赠给国家博物馆,让更多专家参与研究。 哇塞,这幅画可了不得啊!专家们一看就说,"没错,这就是元朝的真品!"可不是一般的宝贝。 这画儿可真是经历了不少,从蒙古大草原一路颠簸到北京的小胡同,还在街边摊位上晃悠过,最后可算是找到了好归宿。 瞧瞧这画的旅程,不就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吗?再说了,要不是有人眼疾手快,这宝贝差点儿就被埋没了,这告诉我们,保护文物多重要啊! 今天,当我们站在博物馆,凝视这幅成吉思汗画像时,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声,感受到草原的辽阔,那个缔造了庞大帝国的英雄,如今静静地注视着我们,诉说着属于他的传奇故事。 这幅画像的发现,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就藏着惊人的历史瑰宝,等待有心人去发掘,正如史树青教授一样。 成吉思汗的画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触手可及的历史,它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伟大统帅的风采,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长河中的点滴印记。
北京,1952年,一位北大教授在街头遇到了个卖字画的女人。他随手拿起一幅瞧瞧,没
易信娱乐
2024-09-20 14:45:3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