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男子小学文化自学排雷,20多年来仅仅只用镰刀和锄头就为当地排雷一万多颗,可

一个趣知史 2024-10-09 16:37:32

云南一男子小学文化自学排雷,20多年来仅仅只用镰刀和锄头就为当地排雷一万多颗,可当记者问他为何要排雷时,他却回答到:想要找块地方种地! 这个男子名叫王开学,这个名字在云南文山州八里河村可谓是鼎鼎大名,十里八乡想要开新地的时候都要找他,只因为他有一项绝技——排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越边境发生冲突,为了防御敌人,双方在边境地区埋下了大量地雷。这些地雷在冲突的时候是防御的好东旭,然而在战争结束后就不是了。 它们时刻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时不时就有村民在干农活的时候被地雷炸死炸伤,王开学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时他的父亲正在干农活,然而却不小心踩到了越军埋下的地雷。当王开学回家后,看到的就是父亲倒在血泊中的遗体。 母亲接受不了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压力,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就选择了改嫁,王开学成了一个“没人要”的孤儿。 王开学的小叔看他可怜,就把他和弟弟带到家中抚养长大。可是在几年以后,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在了小叔的身上,一声巨响过后,小叔躺在了血泊里。 王开学的小叔比父亲要幸运一些,他保住了一条命,但代价是永远失去了左腿。小叔的遭遇,让王开学心中对地雷的痛恨愈发强烈。 他看着小叔失去左腿后艰难生活的样子,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清除这些可怕的地雷,要不然地都没办法种。 其实当地政府也不是没有采取过排雷的行动,但由于中越边境地区多为山地和丛林,地形起伏大、植被茂密。这种复杂的地形给排雷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再加上上世纪排雷技术还不专业,很多时候排雷进度缓慢,而且难以做到全面清除。无奈之下,政府只好给地雷比较多的地区树上“雷区禁止入内”的牌子。 可是由于地雷实在太多了,八里河村的雷区甚至比农田还要多,村民们都没地方种地了。八里河村的居民世世代代都住在这里,也不想离开家乡。 此时的王开学已经有了下一代,看着那些未被清理干净的雷区,他心中焦虑不已。他不想让孩子也要时刻警惕着地雷的危险。 于是,王开学开始四处搜集关于排雷的书籍和资料,他跑遍了附近的乡镇,只要听说哪里有与排雷相关的书籍,无论多远他都会想尽办法弄到手。但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来说,想要学会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图纸简直难如登天。 无奈之下,他只好去给当地一些“排雷专家”当徒弟。这些人虽然也是农民,但是在长期与地雷的 “斗争” 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王开学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牢记在心,回到家后反复琢磨、实践。 一直到1996年,王开学逐渐掌握了一些排雷的窍门,他开始尝试着自己独立排雷。排雷不仅要动作轻柔,还要快速拆除雷管,否则就会爆炸。 第一次排雷,王开学惊出了一身冷汗,但在之后,他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他常常趁着家里人不注意跑到山上排雷,却说自己去地里干活了。 但是这种假话哪能瞒得住家里家里人呢,在妻子的逼问下,他说出了自己在排雷的事情。妻子坚决反对他排雷,但是王开学坚持要排,妻子拗不过他,只好接受。 随着王开学排除的地雷越来越多,村里的雷区也逐渐减少。村民们开始有了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种,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 2019年,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节目,还特意为王开学做了一期节目。在节目中,王开学依然没有停下排雷的脚步。他知道,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越边境的雷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清理。 当时王开学的目标是排雷300亩地,并且在上面种上作物。如今,他的愿望已经实现,再加上年纪大了,他就不再进行排雷工作了。 王开学虽然不再进行排雷工作,但王开学的勇敢和坚持却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心中。现在王开学的家里,仍然摆放着一些他排雷时用过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八里河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新的道路修起来了,学校也建得更加漂亮,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开学当年的付出。 在中越边境的其他地方,专业的排雷队伍依然在继续努力着。他们以王开学为榜样,不畏艰难,为了彻底清除边境地区的地雷而奋斗着。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排雷②|中越边境地雷村故事:一村民20年拓荒排雷约万枚

0 阅读:35

评论列表

招财猫

招财猫

7
2024-10-10 01:28

值得铭记表扬,不容易的云南人民

一个趣知史

一个趣知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