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站出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都必须按照敲诈勒索罪起诉。即便不能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进行严惩!否则,讹人乱象永远得不到解决,做好事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在一个平凡的工作日早晨,小张像往常一样匆匆赶往公司。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城市刚刚苏醒。 就在这时,小张看到前方人行道上一位老人摔倒在地,他立即跑上前去。 “老人家,您没事吧?”小张蹲下身来关切地问道。老人看起来七十多岁,满脸皱纹,身体瘦弱。他颤颤巍巍地想要站起来,却又跌坐在地。 小张连忙伸手将老人扶起,搀扶着他走到路边的长椅上坐下。 “谢谢你啊,小伙子。”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腿脚不好,刚才不小心滑了一跤。” 小张仔细查看了老人的伤势,发现他手臂和膝盖都有擦伤,于是说道:“老人家,您的伤口需要处理一下,我帮您叫个救护车吧。” 老人连连摆手:“不用麻烦了,休息一会儿就好。” 但小张坚持要确保老人安全,于是拨打了120。 就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一个中年男子突然冲了过来,指着小张大声喊道:“就是你!就是你撞倒了我父亲!” 小张顿时愣住了,不知所措地解释道:“你误会了,我只是看到老人家摔倒了,过来扶他一把。” “胡说八道!”中年男子怒气冲冲,“你撞倒了老人还想抵赖?赶紧赔钱!” 小张试图解释,但中年男子根本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威胁要报警。 周围很快聚集了一群看热闹的路人,有人窃窃私语:“这年头做好事真难啊。”也有人冷眼旁观:“我可不敢随便扶老人,万一被讹上可怎么办。” 小张感到十分委屈和无助,他只是想帮助一个摔倒的老人,却莫名其妙被指责为肇事者 。他试图向周围的路人求助,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袖手旁观。就在这时,救护车终于赶到了现场。 医护人员对老人进行了简单检查,确认只是轻微擦伤后,建议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中年男子立即跟上救护车,临走前还不忘威胁小张:“”你等着,这事没完!“” 这起意外事件很快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对小张表示同情,同时也对社会道德的沦丧感到忧虑。有人评论道:“现在的社会怎么了?好心帮助别人反而会惹上麻烦,谁还敢做好事?” 另一位网友则写道:“这种讹诈行为必须严惩!不然以后谁还敢扶老人?”还有人指出:“关键是证据不足,如果没有监控,谁能证明小张是无辜的?” 就在舆论沸沸扬扬之际,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此事发表了看法。 她指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诚信的缺失。我们不能指望道德来解决讹人问题,必须通过法律手段严惩讹诈者。” 李教授建议,对于扶老人后被讹诈天价赔偿的情况,应该按“敲诈勒索罪”起诉。 即使不能判刑,也要处以高额罚款以示惩戒。 她强调,只有通过严厉的经济处罚,才能有效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一观点立即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 支持者认为,只有用法律的铁拳打击讹诈行为,才能维护社会正义,鼓励人们互帮互助。反对者则担心,如果证据不足,可能会冤枉好人。 还有人提出,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类似案件的判罚并不一致。 在这场持续的讨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解决“扶不扶”的困境,不仅需要法律的威慑,还需要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 有专家提出,可以考虑更严厉的惩戒措施,比如取消讹诈者的退休待遇、劝退其子女的公务员身份,或者吊销相关人员的营业执照等。 与此同时,也有人呼吁要完善法律,保障“扶人者”的权益。 例如,在公共场所增设监控设备,鼓励路人拍摄视频作为证据,建立快速反应的举报和求助平台等。只有让好心人感到安全,社会才能重拾温暖。 这场由一次普通的扶老事件引发的社会讨论,揭示了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 它不仅涉及个人道德,更深层次地反映了社会诚信体系的脆弱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如何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重建社会信任,成为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或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选择中。 当我们选择伸出援手时,是否也在为构建一个更加温暖、更有人情味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我们呼吁法律严惩讹诈行为时,是否也在为社会公平正义发声? 最终,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需要法律的威慑,更需要每个公民的自律与诚信。 只有法律的震慑与道德的约束双管齐下,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扶不扶”的困境,重新拥抱一个充满温情和互助的社会。 这不仅是对“小张们”的保护,更是对我们共同家园的守护。 参考资料: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李玫瑾个人账号
“终于有人站出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
承载盘点
2024-10-15 15:30: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