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食堂排队打饭,一个年轻干部一下打了5份饭菜。王树声上前询问,干部怒骂:“关你什么事,闪一边去!”,认出王树声后,干部的脸红了。 1968年,王树声将军虽然已经年过六十,却依然保持着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习惯。他常说,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更好地了解情况,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有一天,王树声像往常一样去食堂打饭。 他总是坚持排队,从不搞特殊化。那天,队伍里有些嘈杂,似乎发生了什么争执。王树声走近一看,发现一位年轻战士拿着五个饭盒在打饭,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满。 "你每次都打这么多,太耽误时间了,我们还饿着肚子呢!"有人抱怨道。王树声也感到奇怪,便上前询问:"小同志,你打这么多饭菜,吃得完吗?" 年轻战士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说:"我…我这是给首长打的。""哪个首长?"王树声追问。 年轻战士却不愿意透露,只丢下一句"不用你管",就拿着饭盒匆匆离开了。 这件事引起了王树声的注意。他觉得其中可能存在问题,必须调查清楚。几天后,王树声再次在食堂遇到了这位战士。 这次,战士见到他,立刻显得局促不安,不敢上前打饭。王树声并没有直接叫住他,而是悄悄地跟在他身后。 战士一路走到一间办公室,推门进去。王树声紧随其后,也走了进去。屋里坐着一位干部,正在等着吃饭。看到王树声进来,这位干部愣住了。 王树声并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指出这位干部让战士代打五份饭菜的行为是错误的,尤其是在当时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种浪费行为更是不可取的。 他强调,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浪费公共资源,大家都要遵守纪律,厉行节约。 这位干部被王树声的突然出现和严厉批评弄得措手不及,连忙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随后,王树声将此事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建议加强食堂管理,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上级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展开调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 王树声将军的这一举动在机关单位内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大家对他的正直和公正表示钦佩,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 王树声的革命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早年,他是一位教书先生,受堂兄王幼安的影响,接触到革命思想,并在192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一年,他21岁,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挑战与牺牲的道路。最初,组织安排他领导农民运动。当时的麻城,地主势力盘根错节,其中一位大地主还是王树声的亲舅公。 这位舅公试图以亲情和"孝道"来劝阻王树声,但王树声立场坚定,表示要带领贫苦百姓推翻剥削,建立新社会。地主阶级勾结土匪武装,对农民运动进行疯狂反扑。 在破寨岗,一场持续三天三夜的激战打响了。王树声率领农民自卫军英勇奋战,最终击溃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了革命生涯中的首场胜利。 回到黄麻后,王树声领导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贡献了重要力量。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王树声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在反围剿战斗中,他指挥若定,五战五捷,歼灭敌军数千人,其中包括全歼敌军34师的辉煌战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1933年,王树声加入红四军,担任31军军长,以一个师的兵力击退了敌军四个师的进攻,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 抗日战争时期,王树声担任晋察豫军区副司令员,负责领导游击战和后方抗日武装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配合刘邓大军作战,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5年,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革命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崇高品德的褒奖。然而,和平年代的生活并没有消磨他身上的革命斗志和优良作风。 王树声不仅在公共事务上严于律己,在个人生活和家庭事务上也同样如此。1955年,王树声担任军械部部长时,老家的亲戚希望他能够利用职权帮家里的孩子安排工作。 王树声断然拒绝了这个请求,他认为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而不是用来谋取私利的。 1972年,王树声的儿子结婚。一向节俭的他并没有为儿子置办新家具。警卫员看到新房里空荡荡的,便自作主张将单位休息室的桌椅搬了过来。 王树声发现后,立即责令将家具送回原处。他认为,即使是家事,也不能动用公家的物品,这是原则问题。 他一生都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从不接受国家给予的特殊待遇,例如配备专车、新建住宅等等。 1973年初,王树声被诊断出患有癌症。他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坚持工作,直到病情恶化才住进医院。 1974年,王树声将军与世长辞。根据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麻城,他革命生涯的起点。 王树声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信息来源: 原文登载于《老友》杂志在2014年第10期关于《王树声:保持优良革命传统》的报道。
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食堂排队打饭,一个年轻干部一下打了5份饭菜。王树声上前询
沐白史记鹿
2024-11-05 19:35:27
0
阅读:2896
摸金岩
老将军。一生为国,一心为军!
碧岭居士
题目和内容驴唇不对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