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下野的蒋介石得知在浙东组建的十个团被解散,大骂团长关麟征等人说:

沐白史记鹿 2024-11-13 18:58:28

1927年9月,下野的蒋介石得知在浙东组建的十个团被解散,大骂团长关麟征等人说:“你们手里拿的是烧火棍吗?不知道反抗吗?”

1927年,桂系趁机发难,以南京政务会的名义,下令将老蒋不久前在浙东组建的十个徒手步兵团解散。何应钦很是配合,逐个给关麟征、等十个团长打去电话,让他们服从南京的指令。

后来关麟征等人去溪口找老蒋诉苦,老蒋听后直接气急败坏,并且老蒋直接大骂说:“你们手里拿的都是烧火棍吗?一句话就能把部队解散?”

骂完后,老蒋叫来蒋鼎文,让他带着关麟征,陈诚等人回宁波,就地设卡自行筹饷。

关麟征和陈诚,这两个名字在国民党内部都曾响当当。他们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在那个充满理想和热血的年代,他们或许也曾把酒言欢,畅谈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

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它总是将原本亲密无间的人推向对立面。北伐战争时期,关麟征凭借着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成为了蒋介石倚重的将领。

他打仗勇猛,总是冲锋在前,士兵们都很敬爱他。而陈诚则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手腕和组织能力,在后方稳固根据地,为前线提供支持。

两个人各有各的本事,在北伐战争中都挺重要的。不过,随着地位的提高,俩人之间的竞争也开始显现。北伐成功后,关麟征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的警卫第2团团长,而陈诚则成了警卫司令。

表面上看,两人都在蒋介石身边担任要职,但实际上,陈诚的权力更大,地位更高。这为日后两人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权力就像毒品,让人上瘾,难以摆脱。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

关麟征和陈诚,这两个曾经的同窗,也在这场游戏中逐渐迷失。关麟征性格耿直,为人强势,看不惯陈诚的权谋手段。

他曾公开批评陈诚架空师长曹万顺,认为这种做法不是英雄所为。陈诚则对关麟征的直言不讳心怀不满,他认为关麟征不懂政治,只会冲动行事。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变成了公开的争吵。

1932年,关麟征在第四次“围剿”红军的战斗中表现出色,独立旅扩编为25师,他也成为了师长。

1933年,关麟征参加长城抗战,再次立下战功,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然而,即使功勋卓著,关麟征依然无法摆脱陈诚的压制。

在云南,关麟征兼任驻滇干部训练团教育长,陈诚的部队也被列入他的集团军序列。由于物资和军饷不足,关麟征克扣了陈诚部队,这彻底激怒了陈诚。

两人的矛盾在1944年达到顶峰。在一个宴会上,关麟征当众羞辱陈诚,导致陈诚胃病发作。这件事也成为两人关系恶化的关键因素。

此后,关麟征认为陈诚在升迁问题上恶意排挤他,使他错失了第四方面军司令的职位。国共内战的结局,对于国民党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失败。

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领们,要么投奔中共,要么逃往台湾,各自的命运走向了不同的方向。而关麟征,则选择了第三条路——隐居香港。

在国共内战的后期,关麟征曾被推荐担任华东前线的重任,但他拒绝了。他知道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不想再参与这场毫无希望的战争。

1949年,他带着家人来到香港,过上了远离政治和军事的平淡生活。在香港,关麟征过得挺低调,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练字和教孩子。

他每天早睡早起,讲究健康,生活很有规律,也很简单。他不再关心政治,也不再谈论军事,仿佛过去的那些风云岁月都与他无关。

关麟征的选择,或许是无奈之举,或许是明智之选。他深知自己在国共内战中欠下了共产党的“血债”,无法投奔中共。

而他又不愿去台湾,那个地方太小,容不下他的雄心壮志。香港,成为了他最后的避风港。

关麟征和陈诚的故事,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恩怨纠葛,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利益纷争的现状。

这种内斗,不仅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也加速了它的覆灭。关麟征的命运,也让人唏嘘不已。他曾经是蒋介石倚重的将领,却最终被弃之不用。

他的选择,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迷茫和无奈。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0 阅读:412
沐白史记鹿

沐白史记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