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中才百科专业人才样本研究沙龙在北京举行

文艺研究 2024-01-01 19:23:41

2023年12月31日,第三期中才百科专业人才样本研究沙龙在北京举行。

中才百科专业人才样本研究项目,由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经济法治研究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北京中才百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联合主办。

本次研究沙龙活动问卷主题是《中国知识界公众人物的人文呈现与社会影响力》。本期中才百科专业人才样本研究课题于12月30日上午启动,于12月31日下午发布调研问卷结果。

据该课题组组长、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北京中才百科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李笑天介绍,本期中才百科专业人才样本研究课题涉及10个行业专家学者共32人,让被问卷调查对象根据自己喜好和认可的知识界公众人物的人文呈现与社会影响力,进行选择反馈。

参考人才样本人物介绍,根据问卷对象对人才样本人物熟悉程度、喜欢程度、三观认同度、具有行业杰出学术贡献、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社会影响力、社会责任等软性指标,将自己肯定的名单保留,将否定的名单删除。样本名单中没有的人物,只要自己认可,受访者可以自主添加,无需说明理由。问卷调查反馈结果,将由课题组择期公布。

参考样本人物简历均来自网络,文件注明名单按行业划分,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名不分先后:1.作家:王朔、北岛、刘震云、莫言、韩寒;2.画家:陈丹青;3.音乐家:崔健;4.经济学家:张维迎、吴敬琏、郎咸平、温铁军、樊刚;5.法学家:江平、张明楷、罗翔;6.专家学者:于建嵘、刘军宁、易中天、杨东平、秦晖;7.军事研究专家:金一南、戴旭;8.评论家:时寒冰、张宏良、吴晓波;9.科学家:张文宏、郑强、杨振宁、钟南山、屠呦呦;10.融媒专家:胡锡进、胡舒立。

本期选取的人才样本研究共32人,课题组选取的名单均来自2000年以来媒体公开评选的知识界知名人士,其中男性30名,女性2名,入选样本人物均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学术成就、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历,获得过国家级或者国际级学术成就奖项。根据其思想理念、家国情怀、三观倡导、人文关怀、治学态度、学术成就、公众形象、个性风格、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力等十个方面的综合表现,给与理性、感性的印象评价反馈。

活动组织机构希望通过知识界公众人物人才样本研究,对中国知识界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为知识界坚守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教兴国、务实创新的学术风气,从而激励更多致力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知识领域的年轻人群体,以知识界公众人物为坐标,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蓝图,提高综合素质,在自己喜爱的专业领域默默耕耘,终成大业。

课题组对选取样本不排名、不对比、不评判,尽最大可能保持职业人才样本研究的公益性、中立性、公正性。为了节省沟通时间和降低回收问卷的人力成本,先发样本名单,如果受访者需要了解详细情况再发样本简历。同时与受访者沟通中表明,反馈结果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人物,不看课题组提供的参考样本名单,直接反馈自己认同的知识界有杰出成就的人物姓名。

本期人才样本研究课题计划发送问卷1.45万份,实际发送13650份,回收反馈问卷5825份,减去没有统计价值的问卷325份,有效问卷5500份。

样本男性占比78.86%,女性占比21.14%,从调查反馈率可以明显看出,男性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远高于女性,而女性受访者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明显偏低。

问卷反馈者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75%以上。反馈比率最高的行业是媒体界,其次是社会培训行业,再次是高等院校,低学历低收入群体问卷反馈率明显偏低;企事业单位反馈率占中等。中国内地省市区西藏无问卷反馈,其他地区包括港澳台均有反馈。本次仅收到负面评价的反馈占0.18%,99.82%为正面肯定性反馈,这说明社会各界对职业人才样本研究正向反馈的配合度很高。

根据反馈问卷统计,在这个行业专业中,作家莫言的反馈数量和比率均为第一,说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大提高了莫言的知名度,被访者中不少人并没有看过莫言的小说,但是从抖音和微信等自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听到他的演说片段和名言,比较认同他的公众形象,其对文学、社会、人生的一些观点多数人比较认同。

本次人才样本人物32人中,反馈次数前五名的分别为莫言、易中天、钟南山、温铁军、金一南。受访者从不同知识和信息载体上获得这些人的观点,主要渠道是视频、微信和微博登自媒体的传播。

通过问卷过程中的反馈得知,莫言主要因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有自媒体传播的他的作品片段和名言金句。易中天主要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为很多人知晓,一些文化界受访者喜欢他桀骜不驯的个性。钟南山作为医学家主要因为三年疫情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仅有1名受访者不知道钟南山是谁。温铁军因为替农民和底层百姓代言,他的观点比较平民化、接地气,广受欢迎。金一南在不同场合的演说和自媒体传播的片段,内容与语气语调均充满正能量,提振国民信心,让听众看到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

在32个人才样本名单10个分类问卷反馈中,作家王朔排在莫言后边;诗人北岛在5名作家中反馈率最低。画家兼作家陈丹青总反馈率位居第6。

比较有趣的是,人才研究样本中3名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由于受自媒体传播影响,资历和学术成就相对较低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反馈率最高,其次是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著名法学家江平,再次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著名法学家张明楷。这说明社会问卷并非法律行业的问卷,因此这种结果的偏差主要受社会知名度影响,而并非学术成就的评价。

如果根据法学领域的贡献度在法学界进行问卷调查,估计反馈率是江平、张明楷排在前列,还有其他法学专家排名其后,普法网红教授罗翔不一定能进入前五名。

作家中有5名样本人物,按照姓氏笔画为序依次为:王朔、北岛、刘震云、莫言、韩寒。莫言具有最高的知名度并不奇怪,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著名诗人北岛的关注率相对偏低也不奇怪,毕竟这20年中国文学界,诗歌这种文学题材已经被边缘化,不太受人关注。诗歌已经从大众文学范围逐渐退出,逐渐成为诗人小圈子爱好的文体,特别是新诗中的废话体、简直像分行的日记和日常生活的流水账,导致社会对诗人的评价和认同度很低。

王朔的小说作品也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但是韩寒在八零后群体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只是调查问卷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因此刘震云的反馈率相对偏高,韩寒的反馈率偏低。

还有一点出乎意料,样本中2名融媒体领域的知名人士:胡锡进和胡舒立。发送问卷之前,课题组工作人员根据“印象知名度”判断,肯定是胡锡进知名度高,反馈率也肯定高。可能是反馈问卷的媒体人占比率较大的缘故,胡舒立的反馈率居然高于胡锡进。或许因为胡锡进退休后故意低调,过去百度搜索“胡锡进”有几百万条信息,截至2013年12月31日发布调查结果当天,百度只能搜索到“胡锡进”相关结果625个。而百度搜索“胡舒立”依然有242万条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本期人才样本调查反馈的比率估计与互联网信息活跃度有关。

根据反馈比率统计结果,以下知识界公众人物样本调查反馈比率,从高到低排在前20名的名单是:莫言、易中天、钟南山、温铁军、金一南、陈丹青、崔健、王朔、杨振宁、吴敬琏、吴晓波、罗翔、张文宏、江平、郑强、张维迎、屠呦呦、张明楷、胡舒立、秦晖。

一些未列入职业人才样本人物名单在问卷反馈中也有体现,被调查者主动反馈率前三名的有主持人崔永元,著名经济学家黄奇帆,法学家劳东燕。

其余多人来自不同行业,包括作家三毛、铁凝,医学家张伯礼,军事评论家李利、张召忠,音乐家马友友,作曲家王立平,歌唱家李谷一、蒋大为、刀郎、郑绪岚、汪峰、李碧华,画家范曾、茜茜、张文祥、周敦胜,知名学者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继承,清华经济学教授韩秀云,性社会学家潘绥铭,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汪晖、清华社科人文教授李楯,哲学教授孙要良,媒体人司马南、张征、王波明、朱学东、邱嘉秋、刘水生,社会与法导演王志强,人工智能专家孙剑,还有企业家任正非、曹德旺,社会活动家李笑天、张大林等。

问卷反馈者认为他们虽然不是专家学者,但是他们都在一定的圈子里具有人文情怀、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件:

第三期中才百科专业人才研究样本(知识界公众人物)20人简历(同类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名)

【作家】

1.王朔

王朔,男,作家,他的作品以准确描述理想主义意识形态破灭后北京青年的苦闷、颓废和玩世心态著称。

王朔小说、崔健摇滚乐、星星画展等,一起构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新文化解放运动的核心,对批判和解构一个时代陈旧压抑的思想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王朔本人浓厚的玩世情怀,他的“拒绝崇高”,“解构一切神圣”,他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存在及其源流有着尖锐甚至过激的批评。他的《我看港台流行文化》,几乎是中国文化界分析评论大众文化现象的第一篇,这显示出他犀利的文化眼光。他对金庸、鲁迅等也有尖锐批评,同样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2.莫言

莫言,男,1955年生,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其作品《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其作品《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9年被秘鲁天主教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20年新作《晚熟的人》正式发行。

【画家】

3.陈丹青

陈丹青,男,1953年生,著名画家、作家、网红文化人,1980年便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

曾旅居美国,回国后2000 年被聘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以艺术家的身份频频介入公共事务,痛陈艺术院校外语考试不合理和艺术考试只看美术技术分数忽略综合艺术素养;严厉批评城市建设中的长官意志“只有行政景观,没有建筑景观。”

陈丹青的象牙塔有一扇敞开的窗户,用粗糙的话讲深刻的人生哲理,透析社会现象,直达人的灵魂。

【音乐家】

4.崔健

崔健,男,1961年生,著名摇滚歌手、音乐人、词曲家、编剧、演员。

1989年创作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同年3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个唱;1991年发行《解决》,同年独立完成的电视音乐片《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儿野》在美国获MTV音乐录影带大奖“国际观众选择奖”。1994年发行专辑《红旗下的蛋》;1995年在美国举办巡演;1998年发行专辑《无能的力量》;2002年发起真唱运动;2005年发行专辑《给你一点颜色》。2022年4月15日晚举办首场线上演唱会观众2千万人;全球唱片销量突破1000万张(盒),是第一位在中国各地巡演并且超过1000场的内地音乐家。

中国改革开放后音乐界一位时代符号化的人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以震撼的摇滚唱出了当年的青年人彷徨、求索和个性解放的追求,掀起了中国青年的一场精神解放运动。他的音乐没有无病呻吟,只有发自内心的孤独、迷茫,孤独中真实的思考,巨大的音乐成就被尊称为中国的“摇滚教父”。

【经济学家】

5.张维迎

张维迎,男,1959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曾获得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1984至1990年任职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1987年牛津大学进修深造并获得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曾经出版《改革中的宏观经济问题》《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信息、信任与法律》《大学的逻辑》《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价格、市场与企业家》《竞争力与企业成长》等著作。

2002年获评为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3年新世纪中国改革之星;2008年入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改革30年·经济30人”;2011年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2013年网易财经年度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奖。

6.吴敬琏

吴敬琏,男,1930年生,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最早抛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理念的经济学家之一,也是1949年之后第一批受到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中国人之一。

1984年到1999年积极参与国家改革决策,硕果累累,功勋卓著,成为市场化改革的旗帜性人物。1997年之后认识到中国仅有市场经济是不够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法治和宪政研究。2002年和法学权威江平教授在上海成立了法律与经济研究所,致力于推动中国转向“法治的市场经济”即“好的市场经济”,被媒体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专家。

7.温铁军

温铁军,男,1951年生,三农问题专家,曾任《中国改革》杂志社总编,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院长,乡村建设中心、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农村金融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多所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一直坚持用“脚”做学问,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源自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这两个矛盾长期无法化解,意图通过组织反映几亿农民数量上的意见优势,改变现在的利益分配格局。他在河北定州发起创办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并筹款投入“大学生支农调研”和“劳动者免费培训”计划,试图帮助农民提高合作精神和组织化程度。

【法学家】

8.江平

江平,男,1930年生,著名学者、法学家,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有人称江平是中国民法的“教父”。

他深知个人尊严和自治是民法的核心所在,而现实生活中民法秩序最大的对立面就是计划经济和政治国家。自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十年间,在中国最高立法机关的主持下,江平以及众多学者一道参与起草了《合同法》等一系列市场经济的框架性法律。在一次次事关宏旨的争论中,江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市场经济法律没有姓资姓社之分”;“一些人追求所谓法制特色,排斥民法传统,其实是害怕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兴起”;“只向真理低头”。

江平这十年带给中国法学甚至中国社会最大的财富,就是开放独立的精神和思想。

9.张明楷

张明楷,男,1959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

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业务咨询专家,最高人民检察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警务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

曾为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客员研究员,东京都立大学客员研究教授,德国波恩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2000年1月至2001年5月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2022年当选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并多次参与中国司法考试命题工作。

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其他CSSCI来源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编著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

主要论著有《刑法格言的展开》《外国刑法纲要》《未遂犯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犯罪与对策》《刑法的基础观念》《刑事责任论》《犯罪论原理》《行政刑法概论》《刑法学》《法益初论》《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日本刑法典》《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刑法的私塾》《责任刑与预防刑》等。

10.罗翔

罗翔,男,1977年生,著名网红普法大V,法学学者,刑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2005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执教;曾经在美国大学做过多年访问学者;2020年应邀入驻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主讲普法内容,粉丝量突破三千万,目前为全国普法领域第一大V和网红教授;曾经获2020年中央电视台年度法治人物、2021年中国新闻周刊年度法治人物。

【专家学者】

11.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历史学者、教育家、作家、厦门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文学、历史学等研究。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0年被《环球时报》推选为“中国十大直言君子”之一。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作品;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等。写作出版《易中天中华史》,他的作品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2015年退休;2022年厦门大学成立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被返聘为院长。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榜单。

12.金一南

金一南,男,1952年生,著名学者、军事观察家,解放军少将军衔,正军级,教授,战略学博导,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2年入伍,曾任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新闻奖”3次。

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2019年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退休后曾经应邀到全国各地演讲数百场,成为著名网红学者,是中国正能量的卓越代表人物之一。

13.秦晖

秦晖,知名学者、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我们时代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先后为:明清农民战争,农业、农民史,改革、革命与现代化问题的中外历史比较,作为比较对象的古希腊罗马社会经济、近代俄国与美国史、现代南非史等。读他的著作,常令人想起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向世界求知识”的名言,考虑到他小学毕业后,接着就是“闹革命”、插队下乡达12年之久的失学生涯,这一点更难能可贵。

秦晖的研究更新了我们对传统社会的认识。他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和研究成果。他对许多时事问题、现象的评论,都以此为出发点,新鲜、雄辩、严谨而且犀利。

【评论家】

14.吴晓波

吴晓波,男,1968年生,著名财经作家、财经评论家、出版家。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商业记者生涯,1994年起开始为《杭州日报》撰写专栏。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2001年吴晓波出版的《大败局》跻身畅销书行列。他创造的蓝狮子财经丛书成为中国本土财经书籍出版的著名的品牌之一。他坚持以每年写作一本书的速度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观念;2002年成为德国贝塔斯曼传媒集团亚洲签约作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

2014百度moments营销盛典最具品牌价值财经作家榜首;2021年10月首档社交分享综艺《国货潮起来》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国潮快闪店,受邀担任店长。

【科学家】

15.张文宏

张文宏,男,1969年生,科学家、医学专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结核课题组组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海南医学院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不明原因发热,各种疑难感染性疾病的查因与诊治,包括难治性细菌感染、结核等分枝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寄生虫感染的诊治。 擅长病毒性肝炎等慢性肝病的诊治。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最美教师”、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杰出人物奖”,获得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等奖。

2021年当选“中国城市人物”,获得202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

2020年12月《收获》杂志长篇专号刊发纪实文学作品《张文宏医生》;2021年8月单行本《张文宏医生》出版。

16.郑强

郑强,男,1960年生,科学家、教育家、演说家,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94年获四川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主要负责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

1992-1995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特聘教授。

曾在国家权威期刊学术发表论文300多篇,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曾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现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网络著名度最高的网红科学家、高校负责人之一,百度输入“郑强演讲”显示有463条信息,在全国大学生群体具有一流的知名度。网络流传甚广的郑强演讲金句有:“大学邀请领导出席活动是大学给领导面子,不是领导给大学增光”,“什么是低调?不就是伪装吗?不就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吗?”,“我的个性不适合官场,我看到大学生对我的真心拥戴,比我当任何官都幸福”。

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在太原理工的校长书记任期未满就退休了。

17.杨振宁

杨振宁,男,1922年生,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18.钟南山

钟南山,男,1936年生,科学家,医学家,呼吸病学专家。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广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院长及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出生于医学世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医学博士;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荣获“共和国勋章”,同年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入选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名单,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澳门特区政府颁发大莲花荣誉勋章。

19.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出生,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科学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她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2020年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同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学“屠呦呦班”。

【融媒专家】

20.胡舒立

胡舒立,女,1953年生,著名融媒专家,《财经》杂志创办人、主编,财新网创办人。

198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新闻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新闻学院奈特奖学金,攻读发展经济学;201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曾任“全球联合之路”(UWW)全球理事会成员,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国际媒体委员会委员。财新网因挖掘经济领域内幕著称,诞生不久即获得“muckraker(扒粪者)”的公众印象。她也因此被美国的《商务周刊》评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她是中国首位获此殊荣的记者,获得的评语是“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2003年以来,她领导的《财经》以饱满的勇气、毅力、良知和智慧践行媒体人“讲真话、求真相、有洞见、益国民”的新闻理念。

她是媒体界最早系统化地引进现代新闻理念的创新者、实践者,她自己不仅是历史的记录员,而且“推动社会进程”。

供稿:天道啄木鸟

责编:姚逸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