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吟咏人生叶嘉莹告诉人们,她要将古诗词吟诵传下去,即使现在不被接受也

这事立刻说 2024-11-24 21:56:23

【 叶嘉莹吟咏人生 叶嘉莹告诉人们,她要将古诗词吟诵传下去,即使现在不被接受也没关系。就像远古神话中可以远隔重洋通话的蓝鲸,这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会被人们听到并感动。】 叶嘉莹逝世

1924年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门第的叶嘉莹,自幼也生活在古诗词的空气中。在北京西城察院胡同一户门口书写“进士第”的宅院中,幼年的叶嘉莹在家中父辈的指点下读书,一直到五年级的年龄才外出上学。直到晚年,她仍然记得父亲与伯父的壮声吟诵,还有母亲与伯母的低声吟哦。在口述回忆录《红蕖留梦》中,她回忆:“因为我从小就已习惯于背诗和吟诵,所以诗歌的声律可以说对我并未造成任何困难,我不仅在初识字时就已习惯汉字四声的读法,而且在随伯父吟诵诗歌时,辨识了一些入声字的特别读法。”

由于惯于吟诵,在11岁时,她便以伯父所出题目,写下第一首七言绝句《咏月》。也因为经常在家中大声吟诵,引起了当时租住她家的一位客人,北京辅仁大学教授许世瑛的注意。

真正将叶嘉莹引领上古典诗词之路的,是她在北京辅仁大学的老师顾随。诗词大家顾随,不但像那个年代的许多大家一样,学贯中西,而且讲课精彩纷呈。90多岁的叶嘉莹回忆起老师当年讲课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大二那一年上顾随的课《诗选》,他只有四五十岁,可是看上去很老。冬天的时候,他里面穿棉袍,外面还穿一个皮袍,然后还带一个呢帽,还围着很厚的围巾,到了课堂就摘帽子、脱围巾,然后才讲课。他上课从来没有什么稿子,也没有什么讲义,从来没有这些个东西,他上课就开始讲,一边讲一边写,所以他都是从课堂这边走到那边。顾先生上课,写四个字或者几个字,与诗完全无关,然后就从此发挥,上天入地,随地触发,见物起兴。”

如果说古典诗词对于青年时代的叶嘉莹来说,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浸润和熏陶,那么对她后来饱经忧患的人生则更加成为一种安慰和解脱之道。她讲授的古典诗词课程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后来在许世瑛、戴君仁等先生的举荐下,她在台湾大学任教长达15年之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台湾现代文学勃兴的时期,那一时期起来的年轻作家,多受过叶嘉莹的影响。纪录片中,小说家白先勇回忆起那时他翘了其他课,却足足听了一年叶先生的诗选课。

1969年,叶嘉莹得到去北美教书的机会,经历了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的短期教学,终于得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聘书。正当她觉得现世安稳之时,却在1976年收到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离世的噩耗。

“有的时候你要讲诗词,真是你要身经忧患,你才会对这个词有很深的理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1979年,当叶嘉莹首次回国开办诗歌讲座,这种文化传承的醒觉,让她有了更为迫切的心情和广阔的舞台。在回忆录中,她说:“因为从80年代中期以后,我多次回国。发现国内年轻人的古典文化水平已经日趋低落,许多人只注重物欲追求,社会风气日下。我想如果能在幼儿园中开设‘古诗唱游’的课程,以唱歌和游戏的方式,教儿童唱诵古诗,就可以通过教给他们小孩子诵读和吟咏古诗的训练,来培养和提高我们下一代孩子们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程度。”

叶嘉莹告诉人们,她要将古诗词吟诵传下去,即使现在不被接受也没关系。就像远古神话中可以远隔重洋通话的蓝鲸,这点海上的遗音,也许将来会被人们听到并感动。

节选 | 叶嘉莹:吟咏人生

作者|艾江涛(本条信源 )

0 阅读:0
这事立刻说

这事立刻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