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骗局曝光 羽绒服里没有羽绒,伪劣产品防不胜防!
【 老婆饼里没老婆羽绒服里不能没羽绒 | 新京报快评】 冬季来临,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但据央视《财经调查》报道,“假羽绒制品”却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从报道看,不少商家以次充好,耍起了“羽绒消失术”,比如采用“飞丝”来鱼目混珠,冒充“羽绒”。所谓“飞丝”,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
此外,还有所谓的“吊包绒”“手感绒”——从名称就不难看出“作假”的意图。而这种劣质填充的衣服,其实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羽绒服。依据国家标准(GB/T 17685 - 2016)规定,当产品标称的“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时,方可被定义为“羽绒”。与合格的“绒子”相比,不达标的填充物在保暖性能上大打折扣。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出于压低成本的考量。比如有厂家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要800元,充“高丝”,成本只要400元。把廉价羽绒服当作正品卖给消费者,厂家自然可以赚取大把的“黑心利润”。 (本条信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