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
(信息来源:环球网--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强势介入,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新生的共和国面临严峻考验,中国人民志愿军,装备简陋,却义无反顾地踏上异国战场,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当时一位特殊的战士也加入了这支队伍,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他本可以留在相对安全的国内,但他选择了奔赴前线,他隐瞒身份,化名“刘秘书”,负责机密文件的整理和保管。
这项工作看似远离枪林弹雨,却意义重大,因为这些文件是战争决策的关键,也使他成为敌军重点打击的目标,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战争的残酷不仅体现在正面战场的厮杀,更体现在对普通民众的伤害,一次美军空袭中,爆炸的冲击波将一位朝鲜妇女朴真真掀翻在地。
毛岸英目睹了这一切,立刻冲上前去,扶起了她,朴真真惊魂未定,断断续续地用并不流利的中文向毛岸英求助——她的孙女还被困在燃烧的房屋里。
没有丝毫犹豫,毛岸英冲进了火海,浓烟滚滚,火舌肆虐,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人。
他找到了孩子,用自己的身体护着她,冲出了火场,朴真真看着被救出的孙女,感激涕零,这次相遇,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两人缘分的起点,却没想到竟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不久后,美军再次发动空袭,投下大量燃烧弹,后方瞬间变成一片火海,毛岸英坚守岗位,保护着那些重要的机密文件,错过了最佳的撤退时机,他最终牺牲在了这片他为之奉献的土地上。
消息传回国内,毛泽东悲痛万分,但他克制了个人情感,决定不搞特殊化,按照普通战士的规格处理儿子的后事。
毛岸英的遗体被暂时安葬在朝鲜,在毛泽东看来,儿子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理应与其他战友一起长眠于这片土地。
朴真真得知“刘秘书”牺牲的消息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守护他的墓碑,她每天都会来打扫、擦拭墓碑,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这片她视为“儿子”的安息之地。
在她心中,“刘秘书”不仅是救命恩人,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战士。
可是毛岸英的遗体终究要迁回国内,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处理此事,当挖掘工作开始时,朴真真冲了出来,阻止了他们。
她哭喊着:“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在她看来,“刘秘书”已经成为了她的家人,她要守护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工作人员向她解释了“刘秘书”的真实身份——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这个消息让朴真真震惊不已,但她对毛岸英的感情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更加敬佩和痛惜,无论他的身份如何,在她心中,他永远是那个舍身救人的英雄。
事实上,关于毛岸英遗体回国安葬的讨论,早在1954年就已经在中央领导层展开。
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认为,毛岸英应该安葬在朝鲜,与其他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在一起,他认为这样做更有教育意义,也更能体现中朝友谊。他将自己的意见写信告知了周恩来。
周恩来收到信后,仔细斟酌,认为彭德怀的意见符合大局,也符合毛泽东的想法,他将信转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过信后表示同意,并批示:“同意德怀同志的意见,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也不要为他举行特殊的葬礼。”
他认为,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家主席就给儿子搞特殊化,所有战士都是父母所生,他们的牺牲都值得尊重。
即使后来刘思齐和邵华再次提出将毛岸英的遗体迁回国内,毛泽东依然没有同意,他引用马援的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他认为,既然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都安葬在朝鲜,毛岸英也应该留在那里。
1955年春,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庄严肃穆,翠柏环绕,象征着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
毛岸英的遗体被迁葬于此,与其他战友一起长眠于这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土地上,他的墓碑上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碑文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也表达了对他的敬意。
桧仓人民对志愿军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着烈士陵园,将这段历史铭记于心,并将中朝友谊传承下去。
他们记得志愿军的纪律严明,记得志愿军的无私奉献,记得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带来的希望,一位桧仓老人回忆起童年时志愿军给他们带来的温暖,以及志愿军战士救治他父亲的经历,至今仍然充满感激。
七十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中朝友谊的桥梁却更加坚固。毛岸英的牺牲成为了这段友谊的象征,他与其他志愿军烈士一起,长眠于朝鲜的青山绿水间,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正如毛泽东的诗句所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们的忠魂与青山同在,他们的故事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