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23岁的李兰娟院士站在医科大学的门口,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目光坚定如炬,这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她的年轻岁月。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0.11.27李兰娟:从赤脚医生到一国院士,出身贫寒的她靠知识改变命运)
73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她却站在了抗疫的最前线,不喊口号,只做好分内事;不惧困难,始终怀揣医者仁爱之心。
她,就是李兰娟院士,那可是我们国家的真正栋梁之才。
2020年的春节,按理说应是家人欢聚的时刻,可武汉突发紧急情况,让节日气氛变得沉重起来,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形势很严峻,大家都很关心。
在这危急时刻,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向组织请缨,奔赴抗疫一线。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可她却毅然踏上了前往武汉的路,这不仅仅是一位医生的职责,更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担当,一位国之栋梁的使命。
她知道这次去有风险,可她更清楚,作为医生,保护大家的健康就是她的使命。即使面对未知的病毒,她也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李兰娟院士并非首次出现在抗疫前线。从非典到H7N9禽流感,再到新冠肺炎疫情,每一次疫情爆发,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她一直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默默付出,保护着大家的安全。李兰娟院士面对表扬,表现得挺平静的。
她不希望别人叫她院士,更愿意以“医生”二字相称。在她看来,“医生”这俩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份工作,更是一种对生命无比尊重和承担的重任。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1970年那个美好的瞬间,照片中,23岁的李兰娟站在浙江医科大学门口,青春洋溢,眼神坚定。
那年,她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从医的征程,这张照片,也成为了她人生的起点,见证了她从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医学泰斗的传奇历程。
李兰娟院士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眼睛不好,不能工作了,家里的活儿全得靠母亲一个人撑着。
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不得不每天上山捡山货,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李兰娟对知识的渴望,她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家境贫寒,她无奈得面临辍学的选择,李兰娟挺幸运,碰到了一位不错的老师,这位老师被她的求知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不仅多次与学校沟通,为她争取奖学金,还鼓励她继续求学。
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李兰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学业,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让李兰娟亲眼目睹了村民们遭受病痛的折磨。
因为那里医生少药少,她心里想着,要不就学个医吧,她想用自己的所学,为乡亲们解除病痛,为他们带来健康和希望。
于是,她跟随村里的赤脚医生学习,上山采药,熟读医书,学习针灸等各种医疗技术,这段经历给她在医学界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70年,李兰娟凭借过硬的业务能力,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在大学里,她接触到了更系统的医学知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医的决心。
她目睹了一位身患重病的年轻人在自己面前倒下,这让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攻克医学难题,为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的决心。
毕业后,李兰娟进入了传染科工作,在这里,她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在疾病面前的渺小。
特别是肝脏疾病,让她深感痛心,一方面是医疗科技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人类在重大疾病面前的无力感。
为了攻克肝病难题,李兰娟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最终成功研发了人工肝技术,为无数肝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她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国家与民众贡献良多。
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医疗最前线,用行动践行着医者的仁爱之心,默默守护着大家的健康。
无论是面对肆虐的疫情,还是面对疑难杂症,她都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