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永远别亏下苦人,再穷也得给碗饭

村口小酒馆 2024-04-14 10:12:05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经常有各种做小买卖的人、手艺人来游街串巷,凭借自己的辛苦、技术,挣一口饭吃。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货郎和补碗匠。那时的货郎,多赶着毛驴车或骑着小三轮,进村不吆喝,赶毛驴车的,就那么在村口停驻,卸了车,毛驴拴到大树上喂草料,车子垫几块石头找个平衡,货郎倚靠在土墙边,圪蹴下身躯,点一锅子旱烟袋,吧嗒吧嗒的抽烟聊天。他们的车上多为日用杂货,调料蔬菜和水货。水货指的是水果,全是耐放不易腐烂的那种。

骑小三轮的货郎,进村先绕行一周,不停的按响车铃铛,最终的落脚处也是村口,除了没有毛驴吃草,其他情形和前者如出一辙。

货郎们貌似沉默,实则能说会道,深谙村民们的心理。货品,以便宜为主,质量只能说还凑合,起码短时间内不会坏掉。

补碗匠和货郎一样,他们进村多会央求看守大队部的老人在喇叭里喊一喊,寻颗可以遮阴的大树下摆开自己的摊场,静待顾客来。

这两种人深受孩子喜欢,货郎自不用说,现在看来简陋无比的货物子啊当时可谓琳琅满目,家里大人不给买,看看也好。补碗匠有金刚钻,有转转轮,有活了,嗡嗡的声音很吸引人,我们也好奇,他们是怎么把锅碗瓢盆等易碎物打上箍,不漏水的。

另外还有换鞋底子的、擀毡子的、养蜂的不时进村,个个引人注目,总会带来一两天的新鲜话题。

他们出来一趟,不把货物卖个七七八八,不把周边的村子转遍,是不会回转的。这样就产生了吃饭和住宿的问题。

也好解决,日头落时到了哪个村,便在哪里解决食宿。住,一般选择光棍汉的家,对付着睡上一晚便可。吃,更不用愁,村里自会有人端碗饭或喊到家中吃。那会儿村民淳朴,从不提钱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多双筷子无所谓,家常便饭而已,也不用给他们单做什么珍馐美肴。至于喝杯水倒杯茶,更不在话下。

此间种种,全属村民自愿。无需排班,无需轮换,谁家今儿心情好,谁家今儿做饭多,谁家和对方聊得来,就去谁家。

那时的我一直不解,他们卖货也好卖手艺也罢,不是免费,为何免费供他们食宿村里人从不抱怨也从没人要费用呢?

祖父说,这是传承。在他年轻时候,这些事情是由村里的大户来做的。不管是来寻长工短工的还是来卖货卖手艺的,有没有活计、卖不卖得出货物,必会管他们一碗饭。据说此规矩来自当年走东口的人,都是下苦人,进村就是回家,一口晋语方言便是饭票,再怎么样,不会让你饿着。

因为,来此处的人,一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自己遭受过风雨,在有了能力后,必要为后来人遮风挡雨;都是下苦人,自己吃过的苦受过得罪,见不得别人再来一趟。

为的是什么?就一句虚无缥缈的福报和生前身后的好名声。

庆幸的是,在我的童年,还可见识到这样善举的余晖。人们还顾忌着“举头三尺有神明”,还保持着一定的自我约束,还想给子孙后代留下余荫。最重要的是,大家心中对下苦人怀着同情和共情,不会为了一己私念,搅坏了真实的、哪怕是面子上的真诚。

多少年过去,我一直记着祖父的话,记着那些给我年幼时光增添了色彩的下苦人。无论何时,都坚守着心底的善良。虽然有时会把它深埋,但从不苛待别人,也不计较一碗饭的得失。大富大贵的福报未曾见到,可家庭美满,家人幸福,想来已经是我们普通人最好的生活了吧。

4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