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群日军正聚在一起喝酒,庆祝南京大屠杀。突然,所有日军口吐白沫,身体开始摇晃,而就在几分钟前,一名中国工作人员脸色煞白,趁着日军喝酒时,迅速离开了宴会厅…
“天皇万岁!”
1939年,南京,日本公使馆内,觥筹交错,一片喧嚣。一群日军高官正举杯畅饮,庆祝他们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然而就在这看似热闹的宴会背后,一场精心策划的复仇行动,正在悄然进行。
就在几分钟前,一个面色蜡黄的中国男子,趁着酒酣耳热之际,悄悄离开了宴会厅,他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
这个男人名叫詹长麟,一个曾经的中国士兵,一个深深痛恨日本侵略者的普通人。故事还要从他被迫进入日本公使馆工作开始说起。
淞沪会战结束后,詹长麟回到了沦陷的南京,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日本公使馆找了一份打杂的工作。每天,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看着那些趾高气扬的日本兵,内心充满了屈辱和不甘,恨不得能手刃仇人。
进入公使馆不久后的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詹长麟突然被人拦住,对方没有多说,只是塞给他一张纸条就匆匆离去。纸条上写着,有人在茶馆等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詹长麟如约来到了茶馆。在那里,他见到了首都警察厅特警科外事组组长赵世瑞。
赵世瑞向他表明身份,并动员他成为一名潜伏在日本公使馆的卧底。
这正中了詹长麟的下怀,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痛恨日本人的所作所为,他希望自己能为死去的同胞报仇雪恨。他将自己的哥哥詹长炳也介绍到了公使馆,兄弟两人表面上为日本人做事,实际上却是潜伏的特工。
日寇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詹家兄弟虽然靠着一纸“维持会使用人”的白袖章勉强保住了性命,但这更加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仇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才能给那些无辜死去的同胞们报仇。
终于,机会来了!
1939年6月,日军要在公使馆举办庆祝南京大屠杀的宴会。日军外务省次长清水留三郎,以及其他日军高官,还有汪伪政府的汉奸们都会参加。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詹长麟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马上将消息传给了组织,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给日本人一个“惊喜”。
詹长麟主动承担了宴会酒水的采购工作。他佯装不熟悉日本酒,向日本人推荐了当地有名的绍兴老陈酒,这种酒不但味道好,而且可以很好地掩盖其他味道,包括毒药的味道。
他凭借着自己的小心和机敏,成功地将剧毒藏在了酒瓶的盖子里,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酒宴当天,詹长麟和哥哥詹长炳像往常一样来到公使馆,他们知道今天极有可是自己最后的一天,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当宴会进行到高潮时,詹长麟借着替日军倒酒的功夫,将毒药投放到酒壶中,并用力摇晃了几下,确保药粉能够均匀地散开融入酒水中。他看着那些洋洋自得的日军高官,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完成这一切后,詹长麟脸色煞白手心冒汗,他强忍着内心的紧张借口身体不适,离开了宴会厅。
就在他们离开公使馆的同时,宴会厅里的日军,正在举杯欢庆。他们高喊着“天皇万岁”,将斟满毒酒的酒杯一饮而尽。
很快,毒药开始发作,日军们开始口吐白沫,身体剧烈地抽搐、摇晃,有人惊恐的喊道:“酒里有毒!”整个宴会厅瞬间陷入一片混乱。
然而这毒药的药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只毒死了两个小人物。日军长官得知此事,勃然大怒,下令全城戒严,并且迅速展开调查,他们将目标很快锁定在了詹家兄弟身上,毕竟只有负责酒水采购的詹长麟最有可能接触到毒药。
为了保护南京的百姓,詹长麟和哥哥决定给日本公使馆总领事写一封信,信中说道,他们已经逃到了上海,并且打算转战香港。日本军官看到这封信后,立刻派人前往上海搜捕,但詹家兄弟早已在组织的安排下,转移到了南京乡下隐蔽起来。
然而故事到这并没有结束,为了进一步震慑日军,詹长麟与军统取得了联系,在浙江与军统商议后,决定故布疑阵,在上海法租界寄出一封关于投毒案真相的信,以此来误导日军。
这封信的确激怒了日军,他们派出特务潜入法租界进行搜查,但最终一无所获。南京城内的普通百姓,得知了这件事后,无不为詹长麟的壮举拍手叫好。一个普通人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够敢于与日寇正面作对,需要莫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战后,詹长麟和哥哥詹长炳回到南京,开了一家小酒馆,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和平并没有持续太久,他的老长官,曾经的特警科组长,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像当年暗杀日寇一样去暗杀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詹长麟拒绝了,因为在他看来,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他不愿意做这种手足相残的事情。当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他的老朋友劝他一同前往,也被他拒绝了。
詹长麟一直生活在南京,直到2008年与世长辞。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士兵,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给侵略者狠狠地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