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7年,俄国人送回了阿睦尔撒纳的尸首,验明正身后,乾隆急令兆惠将军,不分男女老幼、是否忠于清朝、有未参与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对准噶尔部和辉特部的人,一概屠杀。这场杀戮,真可谓是鸡犬不留、血流成河! 在1755年,清军成功俘虏了准噶尔部落的大汗达瓦齐,这场胜利标志着清朝在西域统治的一个新阶段。乾隆皇帝为了稳定西域局势,特意选择了阿睦尔撒纳作为新的统治者。 阿睦尔撒纳原本是准噶尔部落的一位重要贵族,在达瓦齐统治期间就与清廷保持着密切联系。乾隆皇帝看中了他在准噶尔部落中的影响力,认为他能够成为清朝控制西域的得力助手。 乾隆皇帝给予阿睦尔撒纳极高的待遇,不仅封他为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功臣,还赐予他管理准噶尔部众的大权。这种重用政策体现了清朝对西域民族的怀柔策略。 然而,权力的滋味让阿睦尔撒纳逐渐迷失了方向。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做清朝的属臣,而是希望能够像曾经的准噶尔统治者一样独立自主。 1756年初,阿睦尔撒纳开始秘密联络各个部落,策划推翻清朝在西域的统治。他利用自己被赋予的权力,暗中积蓄力量,为叛乱做准备。 这场叛乱的爆发令乾隆皇帝始料未及。阿睦尔撒纳利用自己对当地情况的熟悉,迅速联合了多个部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清力量。 叛乱的规模迅速扩大,不仅波及到整个准噶尔地区,还影响到了周边的其他部落。清朝在西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面临着严重威胁。 阿睦尔撒纳的背叛,使得清朝不得不重新思考对西域的统治策略。原本的怀柔政策在这次叛乱中显露出了明显的弊端,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乾隆皇帝意识到,单纯依靠笼络部落首领的方式无法确保西域的稳定。这次叛乱成为了清朝西域政策由怀柔向强硬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兆惠将军接到乾隆皇帝的命令后,立即率领精锐骑兵展开了对阿睦尔撒纳的追剿行动。清军采取了多路包抄的战术,试图将阿睦尔撒纳围困在准噶尔区域内。 阿睦尔撒纳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不断向西北方向撤退。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部众逐渐减少,支持他的部落也开始动摇。 清军在追击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不断压缩阿睦尔撒纳的活动空间。这种高强度的军事压力,迫使阿睦尔撒纳不得不考虑逃往国外。 在权衡各种选择后,阿睦尔撒纳最终决定逃往俄国寻求庇护。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虑,因为当时的俄国正在寻求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1757年,阿睦尔撒纳成功逃入俄国境内。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清俄两国之间的外交纷争。 乾隆皇帝通过外交渠道,多次要求俄国将阿睦尔撒纳引渡回清朝。这些外交行动反映出清朝对处置叛乱者的坚决态度。 俄国面对清朝的要求,陷入了一个复杂的外交困境。一方面,俄国不愿意因为阿睦尔撒纳一人而影响与清朝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想在中亚地区完全丧失影响力。 就在清俄双方进行外交博弈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阿睦尔撒纳在俄国境内染上天花,病情迅速恶化。 阿睦尔撒纳最终因病死在了俄国的托博尔斯克城。这个结局某种程度上化解了清俄之间的外交僵局。 俄国政府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善意,决定将阿睦尔撒纳的遗体移交给清朝。这个决定显示出俄国希望维持与清朝良好关系的态度。 在移交过程中,为了证明死者确实是阿睦尔撒纳,俄方采取了严格的验证程序。清朝派出的官员对遗体进行了仔细的辨认。 遗体运送的全程都有严密的护送和监督。这种慎重的态度体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以及清朝对待叛乱者的严肃立场。 在确认阿睦尔撒纳的死讯后,乾隆皇帝立即下达了一道震惊西域的谕旨。这道谕旨命令兆惠将军对准噶尔部和辉特部进行全面清剿,不分男女老幼,不论是否参与叛乱。 清军接到命令后,立即在准噶尔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的规模和残酷程度,在清朝统治西域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军队采取了分区包围的方式,将整个准噶尔地区划分为多个区域进行清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无辜的牧民也未能幸免于难。 这场屠杀持续了数月之久,准噶尔草原上到处都是逃难的人群。许多部落被迫逃往更远的地方,有的甚至逃往俄国和中亚各国寻求庇护。 在血腥清算之后,清朝开始在准噶尔地区推行新的统治政策。这包括重新划分行政区域,改变了传统的部落组织结构。 与此同时,清朝在西域地区加强了军事管控。驻军数量大幅增加,建立了多个军事要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这场大规模屠杀之后,清朝在西域的统治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之前的以怀柔为主,转向了以强硬镇压为主的统治方式。 在准噶尔事件后不久,清朝又面临了大小和卓的起义。这次起义的爆发,某种程度上也是准噶尔悲剧的延续。 阿睦尔撒纳的尸身被送回北京后,虽然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献俘仪式,但这次仪式的规模远不及其他几次午门献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对这次叛乱的特殊态度。
1757年,俄国人送回了阿睦尔撒纳的尸首,验明正身后,乾隆急令兆惠将军,不分男女
文山聊武器
2025-01-09 19:17:50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