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一公司人事利用职务之便,虚构了22名员工入职长达8年,骗走公司1600多万,直到公司财务发现这些“虚拟员工”没有人见过真容,才得知公司已经因为这个财务遭受重大损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2年底,一家上海的科技公司在进行常规的财务审查时,竟然发现了一起难以置信的事件。公司的人事专员杨某,凭借自己在公司内部的职位便利,虚构了22名完全不存在的员工,用虚假的考勤记录和工资发放,骗取了公司超过1600万元。 杨某的故事开始于2014年,他通过一家劳务公司进入到这家科技公司,负责派遣员工并管理这些员工的入职、考勤、薪资发放等重要工作。这样看似正常的职责,偏偏就因为缺乏监督,让杨某找到了大漏洞。 在公司的管理系统中,他掌握了几乎所有员工的关键数据,但由于没有人对这些数据进行审核和复核,他的权力几乎是无限的。 利用这种职务上的便利,杨某慢慢开始了他的“发财计划”。他虚构了22名员工的档案,伪造了他们的入职信息,然后通过系统输入虚假的考勤数据,伪装成这些人“正常工作”。 为了让这一切看起来更加真实,他甚至设置了这些虚拟员工的考勤卡,让他们每天打卡,表现出一副“勤勤恳恳”的样子。接着,每个月,他都会根据虚拟员工的出勤情况,按时发放工资,并将这些钱转入自己控制的银行账户中。 更离谱的是,杨某不仅让这些虚拟员工“入职”,还让他们“离职”。他通过伪造离职手续,继续领取这些员工的离职赔偿金。这一套操作几乎无懈可击,因为没有人去核实这些“员工”是否真的存在,甚至没有任何人曾经见过他们的面。 杨某这么做的时间长达8年。在这段时间里,公司的财务部门根本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直到2022年底,财务人员在做常规审查时,突然发现有个员工,考勤记录上每天都显示满勤,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连基本的员工资料都无法找到。财务部门开始感到疑惑,经过进一步调查,才逐渐揭开了杨某的骗局。 当财务人员开始追查时,他们发现,这些虚拟员工的档案、考勤记录和工资发放全部由杨某一人操作。而且,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员工的银行账户和薪资信息竟然都被杨某控制,并且成功将上千万的资金转入自己的口袋。经过仔细的调查,警方最终锁定了杨某的银行账户,并将其绳之以法。 尽管杨某通过巧妙的手段避开了检查,但公司管理的漏洞最终让这一切暴露出来。公司的管理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关键岗位的监督上。杨某掌握了太多关键权限,却没有人对他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或复核。 一个人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如此巨大的财务损失。如果公司能够在员工入职、考勤、工资发放等关键环节上进行多重审核,也许早就能发现杨某的不正常行为。 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公司管理上的漏洞,还引发了公众对企业内控机制的广泛讨论。在很多网友看来,杨某本身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反而是企业内控的缺失导致了他能够轻易地实施这么长时间的骗局。 如果公司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像杨某这样通过职务之便实施职务侵占的行为,早就会被发现,企业也不至于遭受这么大的损失。 不仅如此,案件也提醒我们,许多公司在追求效率和灵活性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职务繁杂的岗位往往成为了管理漏洞的温床。如果一个公司仅仅依赖一个人去处理过多的重要事务,往往就容易产生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更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让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从法律角度来看,杨某的行为显然构成了职务侵占罪。他利用自己管理员工档案和工资发放的职务便利,将公司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已经完全触犯了法律。 法院最终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0年2个月,并处以罚金。此案不仅对杨某个人的未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警示了所有企业要高度警惕内部管理的漏洞。只有建立起严格的内控体系,企业才能避免类似的风险,确保资金安全。 这起案件的最大教训是:一个人的权力如果没有适当的制衡,任何管理体系都可能成为诈骗的温床。无论是人事还是财务等关键岗位,都需要有多重监督和审查机制,防止类似杨某这样的人利用职务之便损害公司的利益。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来源:光明网《虚构22名入职员工,上海一公司人事专员8年骗走1600多万元》
2022年,上海一公司人事利用职务之便,虚构了22名员工入职长达8年,骗走公司1
如梦菲记
2025-03-04 10:27: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