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一学生放弃清华报考哈军工,却因体检不合格被刷下来。哈军工院长查明其身

熹然说历史 2025-04-05 23:21:57

1965年,一学生放弃清华报考哈军工,却因体检不合格被刷下来。哈军工院长查明其身份后,看到了他母亲的名字,竟然破格录取了他! 1965年7月,十九岁的彭云站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门前,望着那庄严的校门,眼中满是失落。这所被简称为"哈军工"的院校,是当时我国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最高学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齐名,是众多学子心中的梦想殿堂。 彭云摘下那副厚重的高度近视眼镜,轻轻擦拭着镜片,思绪飘回了高考前的那段日子。当时,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多次找他谈话,诚恳地劝他报考清华。以彭云的成绩,进入清华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个诱人的邀请,一心只想报考哈军工。 "年轻人,你的成绩很优秀,我们清华非常欢迎你。"招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 彭云却坚定地回答:"谢谢您的好意,但我已经决定报考哈军工了。" 高考结束后,彭云如愿以四川省理科状元的身份等待着录取通知书。他心里清楚,哈军工对学生的身体条件有要求,但他没想到要求如此严格。 "彭云同学,很遗憾地通知你,你的体检结果不符合我校录取标准。"招生办老师拿着体检表说,"你的体重只有46公斤,没有达到50公斤的标准,而且你的视力——600度的近视,也不符合要求。"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彭云站在原地,眼眶湿润了。他低着头,默默地走出了招生办公室,心里不知该如何是好。 正当彭云准备打道回府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哈军工的招生老师在查阅他的档案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彭云竟然是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和彭咏梧的儿子! "你是江姐的儿子?"招生老师惊讶地问道。 彭云轻轻点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身世,那是深藏在心底的伤痛与骄傲。 这一发现很快报告给了时任哈军工院长的刘居英少将。刘院长仔细阅读了彭云的档案,当看到"江竹筠"这个名字时,他沉思良久,最终拍板决定:破格录取! "云儿,你要在哈军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才对得起你父母的在天之灵。"谭正伦拉着彭云的手说道。 彭云重重地点头,他知道这份录取通知书意味着什么——那是一个沉重而光荣的责任,是对革命先辈精神的传承,也是对未来的一份承诺。 1949年9月,重庆渣滓洞监狱的一个阴暗角落里,江竹筠小心翼翼地从藏身处取出一支特殊的"笔"——那是她用筷子磨出来的。蘸着用棉花灰做成的墨水,她在粗糙的毛边纸上写下了几行字:"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字迹潦草,墨迹有涂改的痕迹,却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幼子的深深牵挂。这封简短的托孤遗书,通过一位良心未泯的看守,悄悄送出了铁窗。江姐不会想到,仅仅两个月后,她就在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9岁。 这个被称作"云儿"的孩子,就是彭云。他的故事要从1943年说起。那一年,为了革命工作需要,党组织给时任重庆市委委员的彭咏梧派来一位助手——江竹筠,并安排他们假扮夫妻。江竹筠出生于1920年8月,10岁开始在重庆织袜厂当童工,19岁考入重庆中国公学并秘密加入党组织。 在共同的革命事业中,彭咏梧与江竹筠的革命情谊日渐加深。1945年,经过组织批准,两人正式结为夫妻。1946年4月,他们的儿子彭云在四川成都出生。然而,革命家庭的幸福时光短暂而珍贵。 1948年1月16日,彭咏梧在奉节、巫溪交界地区带领游击队突围时,为掩护同志壮烈牺牲,年仅33岁。失去丈夫的江姐没有退缩,她毅然接过丈夫的工作,同时考虑到革命斗争的风险,决定将幼小的彭云托付给可靠的人。 这个人选令人意外——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实际上,早在彭咏梧牺牲前,江姐就曾写信给谭正伦,考虑将孩子托付给她。1948年2月,谭正伦冒险来到重庆,从江姐手中接过了不到两岁的彭云。 谭正伦带着彭云和自己的亲生儿子彭炳忠四处躲藏。特务们得知江姐有一个儿子,四处搜捕,想以此要挟江姐屈服。谭正伦变换住址,机智周旋,保护着两个孩子的安全。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谭正伦才得知江姐已经牺牲的消息。她含泪抚养着彭云长大,将他视如己出。谭正伦常对彭云说:"你要认真读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流血牺牲的先烈们!" 彭云小学五年级时,学校组织演出话剧《江姐》。看完话剧,彭云兴奋地向谭正伦讲述江姐的英雄事迹,却发现她泪流满面。就在那一天,谭正伦终于告诉了彭云真相:"云儿,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江姐,其实是你的亲生母亲!" 这个真相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年幼的彭云。从那一刻起,他才真正明白"先烈"一词的含义,也理解了谭正伦多年来的教诲。彭云立志要像父母那样,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