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了孝感市人民政府,政府的工作人员见他踌躇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如梦菲记 2025-04-10 11:46:22

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了孝感市人民政府,政府的工作人员见他踌躇原地不知如何是好,连忙上前询问老人要办理什么业务,可没想到老人却从贴身的布袋里拿出了一张欠条轻声询问: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现在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给我们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5年的一个秋日,湖北省孝感市人民政府的办公大厅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老人衣着朴素,满脸风霜,站在大厅中央显得有些局促,工作人员见他踌躇不前,便主动上前询问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老人犹豫了一下,从贴身的布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纸条,声音低低地说:“这是红军欠我们家的,400块大洋,现在家里困难,能不能还给我们?”   工作人员接过纸条一看,纸虽破旧,字迹却依稀可辨,上面的内容让人不由得一愣,那是一张欠条,写着1930年红军向杨长银借款400大洋,落款赫然是“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   这张欠条的出现让工作人员感到意外,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这张薄薄的纸片,细看上面的字迹,虽经岁月侵蚀,部分墨迹已模糊,但借款人、金额和时间等信息依然清晰。   老人介绍自己叫杨明荣,这张欠条是他祖父杨长银传下来的,他坦言,家中世代珍藏这张纸条,视为一种荣誉,可如今妻子重病,家中一贫如洗,他实在走投无路,才带着这张欠条来碰碰运气。   工作人员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求助事件,背后可能牵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便立刻向领导汇报,市政府没有将此事当作小事敷衍,而是高度重视,决定查清欠条的来历。   为了弄清真相,孝感市政府迅速组织了一支调查队伍,这支队伍由地方历史专家和档案管理人员组成,他们带着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他们先从欠条上的信息入手,查阅了大量关于红军在孝感地区的活动记录。   史料显示,1930年,红一方面军曾在鄂豫皖一带活动,因作战需要频繁转移,物资补给常常捉襟见肘,那时,红军纪律严明,不愿强取百姓一针一线,遇到困难时便向支持革命的村民借款,并留下欠条作为凭证。   杨明荣的祖父杨长银,正是这样一位支持红军的村民,据杨明荣回忆,爷爷当年拿出家中积蓄400大洋,交给红军用于扩编部队,红军感激他的慷慨,特意写下欠条承诺归还。   可杨长银从没想过要回这笔钱,他将欠条锁在箱子里,叮嘱子孙作为家族的光荣传承下去,调查组没有停留在口述上,他们将欠条与档案中的红军文件进行比对,发现纸张的质地和印章的样式与当年的记录高度吻合。   专家还查阅了《孝感县志》,其中提到1930年红军在当地驻扎整训,确实曾向百姓筹措过物资,杨长银的名字虽未明确出现在史料中,但时间、地点和事件背景都与欠条内容对得上。   走访当地几位耄耋老人后,调查组又收集到一些零散的口述,证实红军在孝感驻扎时与百姓关系融洽,常有村民自愿资助的事例,经过多方考证,专家组一致认定,这张欠条真实可信,是红军与杨家结下深厚情谊的见证。   欠条的真实性确认后,孝感市政府面临一个新问题:如何兑现这张跨越85年的承诺?400大洋在1930年是一笔巨款,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家庭数年的开销,可如今物价早已今非昔比。   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讨论,最终决定以4万元人民币偿还这笔债务,这个金额并非随意敲定,而是参考了当年的货币购买力和如今的经济水平,反复权衡后得出的结果。   对于杨明荣来说,这笔钱虽然无法彻底改变生活,却足以解燃眉之急,让他能为妻子买药、维持日常开销,款项送到他手中时,杨明荣眼眶湿润,双手颤抖着接过,连声道谢。   他没想到,这张尘封多年的欠条,竟真的能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带来一丝转机,这件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人们议论纷纷,有人感叹红军的信用,有人称赞政府的担当。   4万元对政府来说不算大数目,但兑现这张欠条的意义远不止金钱本身,它是对杨长银当年无私支持革命的肯定,也是对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缅怀。   杨明荣拿到钱后,第一时间为妻子买了药,自己则继续过着简朴的日子,他常对人说,这笔钱不仅救了急,还让他觉得祖父当年的选择没有白费。   政府工作人员也感慨,这张欠条就像一座桥梁,把1930年的军民情谊带到了2015年,让人看到那段艰苦岁月里闪光的人性,85年前,红军在战火中留下承诺;85年后,杨明荣用这张欠条叩开了希望之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南阳政法2022-05-17《2015年,老汉拿出85年前“欠条”,红军借款400大洋,后还了多少》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