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将于香港重映,你还记得电影中令人震撼的紫禁城之美吗?

枫渔电影 2020-09-01 23:46:20

听说了吗?中国香港电影院将于近日复工!此外还有,已故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托卢奇的经典影片《末代皇帝》将于9月17日在中国香港重映!该影片可是在1987年奥斯卡金像奖上曾斩获9项大奖呢!而且这次播放的是数字修复版,也就是说,在我们重温经典的同时,还会享受到这部电影高清画质!《末代皇帝》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了60年的跌宕一生。

《末代皇帝》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采用了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书籍《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再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才开始构思拍摄该电影,导演本人在2018年11月26日去世。该片是中外合作的电影,是第一部在能够在故宫拍摄的电影,它记录下了故宫真实的画面。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坤宁宫是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先是皇后所居住的寝宫,后来成了供奉萨满教的祭祀场所,同时还是举办皇帝大婚典礼时的宫殿,是古代女性最尊贵的宫殿。

这段影片画面以红色调为主,明亮度非常低,宫内昏黄的夕阳,朦胧的烟雾,营造出陈旧腐败的氛围,暗示慈禧即将逝去,也暗示着清王朝的衰败。溥仪作为皇帝,在拥有至高权力的同时也受到了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始终无法获得自由,不能出宫,所以在他进入皇宫后,他的生活一直处于昏暗的光线中,表明他对自己的处境浑然无知。他一直是与外界隔绝的,就如“笼中鸟”一般始终被这阴影笼罩,也是那个时代对他精神压抑的隐喻。而光线,对于总是处在阴影里的溥仪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更意味着自由、解放。

这一场景是故宫里的太和殿,是举行封赏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无论是登基、结婚,还是过节、宣布退位诏书都在这个地方接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剧情中举行登基大典,溥仪奔向黄色的巨大幕布,明亮晃眼的黄色与溥仪幼小的剪影形成鲜明的对比,明黄色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红色,在我国历来被视为一种表示美满、喜庆的色彩,富有庄严、幸福、富贵的寓意。据说早在十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就喜欢用红色来装饰自己的住处。为显示帝王的尊贵富有,从周代始,宫殿建筑普遍采用红色,并一直延传下来。

故宫的红色非常饱满,但在影片中昏暗的阳光下,却又显得厚重和悲凉,溥仪奔跑追逐阿嬷的身影在空荡荡的长街中显得格外孤单渺小。

黄色琉璃瓦也是故宫的重要标志,在五行中黄色属土,而土居中央,是万物的根本,所以黄色自古以来就是皇权的正统颜色。明、清两代,更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殿、陵墓及奉旨兴建的坛庙等,才准使用黄琉璃瓦,其他建筑一概不得擅用,否则即是“淝上”,要处极刑。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等级轨制是何等的森严。

影片中溥仪就时常爬到瓦上,想要看见宫外的世界。

电影中有许多对称式构图。故宫的建筑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称,这样的构图无疑是非常适合故宫的,有着大气磅礴、严肃规矩的感觉,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庄正、平衡和稳定。

故宫中有圆形门和方型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象征圆融智慧,包容和谐;方形代表真诚执着,法理合一。

在框架式的构图下使得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比如上图中,就更容易注意到在门中间的溥仪,那些门仿佛是重重枷锁,将溥仪关在了里面,显得彷徨无助。

绘画是定格的画面,电影是由成千上万个画面组合在一起的艺术,《末代皇帝》的画面中运用东方美学元素将中国跨时代的历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绘画从最早期的记录生活到表达个人情感与审美,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电影更是与绘画艺术结合,在镜头中像作画一般精心布置,正如《末代皇帝》给我们带来的视觉盛宴。

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惟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溥仪《我的前半生》

0 阅读:39

枫渔电影

简介:一个有想法、有温度的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