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既领先又落后。 先说一个领先的: 清朝的文盲人数遥遥领先于前朝,文盲率在

晨光微露 2025-04-28 10:18:33

清朝是既领先又落后。 先说一个领先的: 清朝的文盲人数遥遥领先于前朝,文盲率在99%以上。 再说一个落后的: 清朝的识字率不到1%,遥遥落后于前朝,为有纸以来最低水平。 1907年,清廷在《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中规定,从光绪三十四年开始,逐步编辑、颁布简易识字课,创设、推广州县简易识字学塾,计划用七年时间将全国识字率从基础值提升至1%。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清朝的识字率是比较低的,有学者据此推测光绪末年(1908年前后)全国识字率可能不足0.5%。 另外,按照清廷筹备立宪的日程表,原定于1916年使全国识字率达到总人口的5%,以此作为实行宪政的国民程度基础。但据1909年学部的第三次教育统计,当年全国在校学生数不过100多万,加上各省简易识字学塾和私塾的学生,以及原科举制下受过旧学教育的人口,粗通文墨者总数仅约300万左右,不到全国4亿人口的1%。 清朝对于识字率的统计和相关讨论,通常主要关注的是认字能力,不包括会写字的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涉及书写能力。 在当时的教育体系中,无论是官方教育还是民间私塾教育,识字教学往往是基础,会先让学生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也会教导学生书写,包括练习书法、书写简单的文章、信件等。 新清史代表人物日裔美国女人罗友枝认为清朝的识字率有20%,有学者指出,她偏颇的将“功能性识字”纳入统计,与科举体系下的“完全识字”存在本质差异,比如店铺伙计只认识与商品有关的一些字,但是并不能看懂普通信件,而且其观点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也没有足够理由证明印刷物出版与识字率提高有必然联系。 识字率是有标准的,并不是认识几百字就不是文盲了。清末《简易识字课本》按学部要求分为三种。第一种编选3200个字,三年学完;第二种删去一些字减为2400个,两年学完;第三种取最常用字1600个,一年学完。也就是说按最低标准需要认识1600个字才不是文盲。在校学生就算学了一年,但没能认全1600个字也还是达不到标准。 在清后期那个千疮百孔民不聊生的半殖民地时代。由于各种原因终止学业,只学习了一年的学生大有人在。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它的国民文化素质是息息相关的,伪盛世必将露馅儿。 当圆明园的大火刚刚熄灭,沙俄不费一兵一卒成功说服咸丰将乌苏里江以东至大海的广袤土地割给沙俄帝国。 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的奠基者、海军上将康斯坦丁·卡扎克维奇(Константин Казакевич)站在锡霍特山脉西麓宣布: "从今天起,这里的每一棵红松都属于俄罗斯母亲!" 俄国移民潮水般涌入,用火药炸开女真人的祖坟,东正教传教士把圣像挂在鄂伦春人的神树上。 一位名叫阿尔谢尼耶夫(Владимир Арсеньев)的军官在他的著作《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写道:"当我的向导德尔苏·乌扎拉(Дерсу Узала)指着某处山崖说'这是满洲人的圣地'时,我就知道——该让地质勘探队来了。" 俄国历史学家卡拉姆津在《远东开拓史》中记载:"那些留着辫子的满洲人离开时,眼中满是不解与哀伤,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就这样易主了。 2019年,俄罗斯考古队在锡霍特南麓发现一座唐代渤海国戍堡遗址,戍堡瓦当上清晰的汉字:“开元十五年”。 参考书目 #清朝落后的根源# #清朝落后的原因# #清朝衰落# #满清历史评价# #清朝#

0 阅读:0
晨光微露

晨光微露

晨光微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