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刚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就收到表妹的勒索短信:“给我四万,否则我曝光你

如梦菲记 2025-04-28 10:41:49

2012年,刚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就收到表妹的勒索短信:“给我四万,否则我曝光你的丑事,让你身败名裂!”没想到莫言不仅不怕,反而威胁起了对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2年深秋,莫言凭借《蛙》等作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作家,这一刻,举国欢腾,莫言的名字响彻文坛,然而荣耀的背后,一条来自表妹覃桂英的短信却如一颗石子,打破了平静的水面。   短信中,她索要四万元封口费,威胁要曝光莫言的“丑闻”,让其身败名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勒索,莫言并未惊慌失措,而是以一句“我也知道你的秘密”轻松化解危机,这场短暂的风波不仅揭示了覃桂英的贪婪,也映照出莫言的智慧与坦荡,更让人深思名利面前的人性抉择。   这场勒索的起因,源于覃桂英对莫言成功的嫉妒与对金钱的渴望,她声称掌握莫言的“黑历史”,包括他在会议上打瞌睡、与父亲在火化问题上的分歧,甚至荒诞地指责莫言“气死”了父亲。   这些所谓的“把柄”在莫言的成就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更多是覃桂英自以为是的筹码,她的目的明确:借莫言的声望谋取私利,然而莫言并未妥协,而是以一句意味深长的反击让覃桂英哑口无言。   这句话背后,是莫言对表妹过往的了解——那些她不愿提及的丑事远比她手中的“把柄”更不堪,勒索以失败告终,覃桂英再也不敢纠缠。   覃桂英的人生轨迹,是一条被自卑与贪婪扭曲的道路,她天生脚上多长一趾,这一生理缺陷在童年成了她内心的阴影,乡下生活的孩子们不懂得体谅,嘲笑让她羞耻难当。   一次劳动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鞋下田,覃桂英的秘密暴露,迎来了更多的奚落,老师得知后深感歉意,自掏腰包带她去做矫正手术,试图弥补过失。   然而这份善意并未换来感激,覃桂英将老师的帮助视为羞辱,内心积怨更深,在动荡年代,她带头剪断老师的长发,对其进行公开羞辱,最终导致老师不堪重负,选择自尽,覃桂英非但没有悔意,反而从中找到了一种扭曲的满足感。   长大后,覃桂英的投机心理愈发膨胀,她试图通过攀附权贵改变命运,却因两次流产和丑闻曝光而一败涂地,失去光环的她回到农村,嫁给普通农民,过上平凡生活。   然而平凡并未让她满足,当得知表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她敏锐地嗅到了机会,试图通过勒索分一杯羹,她的行为,折射出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觉得自己永远是受害者,别人理应为她的不幸买单。   与覃桂英的沉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莫言的奋斗历程,莫言出身贫寒,五年级便辍学,沦为放牛娃,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他四处借书,抓住一切机会阅读。   参军后,他成为图书管理员,利用四年时间博览群书,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深厚底蕴,1981年,他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扎根齐鲁大地,充满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作品让他声名鹊起,而《蛙》的问世最终为他赢得诺奖,莫言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数十年的坚持与对文学的赤诚。   在名利面前,莫言展现了难能可贵的本色,他从不因妻子文化程度低而嫌弃,反而感激她的默默支持,面对外界的诱惑,他始终守护家庭,保持朴实与真诚。   勒索事件中,他的应对更是体现了智慧与坦荡,他深知,覃桂英的威胁毫无分量,因为一个真正坦荡的人,无惧流言蜚语,他以一句反击点破对方软肋,既保护了自己,也避免了无谓的纠缠。   这场风波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家庭纠纷,它是两种人生观的碰撞:覃桂英选择怨天尤人,用伤害他人填补内心空虚;莫言则以奋斗与宽容超越困境。   覃桂英的失败,在于她误以为可以用莫须有的“把柄”操控他人,却忘了自己的过往同样不堪,莫言的胜利,则在于他不仅拥有才华,更有德行的支撑,他将这段经历写入《晚熟的人》,以文学的方式剖析人性阴暗,提醒世人:那些热衷揭人伤疤的人,往往自己也有难以启齿的秘密。   这场勒索风波启示我们,人生的高度不取决于起点的优劣,而在于选择的方向,困境面前,有人如覃桂英般堕入怨恨与投机,有人如莫言般越挫越勇,用努力书写传奇。   真正的成功,不仅仅是外在的荣耀,更是内心的坦然与坚守,莫言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世俗的诱惑,唯有守住道德底线,以真诚与勤奋面对生活,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国情——《莫言说:有的人他们不仅不知道自己有多坏,还觉得别人总是欠他的!只因他出名后被表妹勒索4万块钱》

0 阅读:51

评论列表

草原过客

草原过客

2
2025-04-29 02:28

本就已经是个底层丑到穷到极致的货色,还有啥可怕失去的嘞;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