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过,毛主席不是我学生,他的水平考不上北大。主席回应彰显了风度,主席是怎样回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29 23:31:35

胡适说过,毛主席不是我学生,他的水平考不上北大。主席回应彰显了风度,主席是怎样回应的?为什么胡适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按他当时水平,考不上北大。"这句话在50年代由胡适对着美国记者说出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位素来以绅士风度著称的学者,胡适对毛泽东的这番评价被许多人认为是他"最没有绅士风度"的言论。但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那是在1918年,25岁的毛泽东刚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按照当时学制规定,他并不能直接报考大学,需要先工作几年。恰巧那时,他的恩师杨昌济正调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告诉他北大成立了留学班,专为赴法留学做准备。 于是,年轻的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北大,在杨昌济的引荐下,当时的校长蔡元培和李大钊对他颇为关注,安排他在图书馆任职。毛泽东就这样拿着每月8块大洋的工资,开始了在北大图书馆的工作。 正是在这段时期,毛泽东结识了北大最年轻的教授——胡适。虽然胡适只比毛泽东大两岁,但已是名声在外的学者。毛泽东常在胡适来图书馆查阅资料时请教问题,后来还在杨昌济的引荐下,专门上门拜访过胡适。 但与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同,毛泽东没有成为北大的学生并非因为"考不上",而是他自己的选择。与毛泽东一起到北大的同乡罗章龙后来透露,毛泽东在旁听了北大的一些课程后,发现这些课程设置与他所追求的真理并不一致,"根本没有跟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充满了腐朽和陈旧的气息"。这让毛泽东认为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北大读大学,对报考北大根本就"不屑一顾"。 事实上,在那个时期,毛泽东与胡适的关系还相当友好。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坦言,自己在"五四运动"前后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成了自己心中的楷模。毛泽东当时最爱阅读的就是《新青年》杂志,尤其喜欢胡适的文章。 1920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后,胡适多次推荐他的文章,还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称其"眼光远大,议论痛快",是一篇重要文章,让他"意外的惊喜"。这篇文章后来被认为包含了"毛泽东思想"的雏形。 胡适也影响了毛泽东的一些重要决定。在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后,毛泽东深受触动,在湖南成立了"问题研究会"。更重要的是,正是胡适的建议让毛泽东决定留在国内研究中国问题,而不是前往法国留学。当年毛泽东曾对同学周世钊说:"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 1954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化艺术界应开展反对资产阶级错误思想的斗争》一文,吹响了"批判胡适"的号角。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运动席卷全国,持续了整整一年,全国各地媒体发表了超过三百篇批判胡适的文章,最终汇编成八册《胡适思想批判》,约三百万字。 但这场批判并非针对胡适曾说毛主席"考不上北大"的言论,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批胡"风潮出现之前,国内已经开展了一场由学术之争引发的批判风潮。最初是两个年轻人写了一篇反驳"红学"研究权威俞平伯的文章,其观点和锐气获得了毛主席的赞赏。毛主席指示可以由《人民日报》转载,但分管文艺工作的周扬认为这是"小人物"的文章,不适合党报转载,最终交给了《文艺报》发表。 这个处理结果引起了毛主席的不满,他亲自写了一封长信,转发给中央二十多位领导,指出"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在毛主席看来,虽然俞平伯这类文学家是可以团结的对象,但其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思想需要旗帜鲜明地批判。由此掀起了批评俞平伯的风潮,而作为俞平伯老师的胡适也被牵扯进来,最终发展成全国规模的"批胡"运动。 在批判声浪中,胡适在50年代末对毛主席诗词的评价也被人们提及。当胡适读到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时,在日记中评论说这首词"肉麻","没一句通的"。他主要批评这首词不押韵,甚至为此请教了湘籍语言学家赵元任。然而,毛主席在"作者自注"中已经表明:"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 尽管胡适如此评价毛主席,但毛主席对胡适的态度却始终保持了宽容。1956年,在怀仁堂的一次宴席上,毛主席谈到胡适时说:"这个人也顽固,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批判嘛,总没有什么好话,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当实事求是。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0 阅读:213

猜你喜欢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

超级酷 仅三天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