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海军有潜艇部队吗(三)

范弗里特的饭量 2025-04-29 23:39:28
1937年夏天,福建马尾港的一处军事禁区内,一批特殊的海军军官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这些人便是中国第一批潜艇部队的预备役官兵,他们都是从海军现役军官中严格筛选出来的精英。 选拔标准极其严格:年龄不得超过35岁,必须具有3年以上航海经验,还要通过严格的体能测试和心理评估。最终,从300多名报名者中,仅有50名军官和100名水手入选。 在马尾港的训练基地,一座特制的钢制水箱引人注目。这是一个模拟潜艇内部结构的训练装置,由德国工程师特别设计。军官们需要在这里学习潜艇各个舱室的构造和应急操作程序。 德国海军派来的教官威廉·雷因哈特上校是位经验丰富的潜艇指挥官。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指挥U型潜艇执行过12次远航任务。雷因哈特为这批中国学员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训练计划,从基础的潜艇构造到复杂的战术运用,每一项内容都要求严格掌握。 训练科目包括:潜艇结构、鱼雷操作、声纳使用、水下导航、紧急上浮程序等。最具挑战性的是"闭气训练",要求军官们在密闭舱室内坚持4小时,模拟潜艇受损时的极端情况。 马尾港的地理位置也经过精心挑选。这里水深适中,便于潜艇训练;临近外海,便于快速出击;背靠群山,易于隐蔽。海军部还在此建造了一座地下洞库,可以同时容纳3艘潜艇维修保养。 1938年初,第一批受训军官完成了全部课程。在结业考核中,他们展示了令德国教官们都赞叹的专业水准。其中表现最出色的张廷芳少校,更是被德方推荐为首艘潜艇的指挥官人选。 然而,就在准备派遣这批军官前往德国实装训练时,柏林方面传来了中止合同的消息。这支训练有素的潜艇部队,一时间竟成了无艇可用的“陆上潜艇队”。 马尾港的训练基地仍在继续运转。这些军官们坚持每周进行装备操作演练,仿佛随时准备着潜艇到来的那一天。但是他们不会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更加意想不到的任务。(待续)

0 阅读:0
范弗里特的饭量

范弗里特的饭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