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当南京守军接到撤退命令时,粤军66军军长叶肇抽出佩刀,没人知道这支衣衫褴褛的残兵,竟然真的撕开日军铁桶般的包围圈。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南京就成为了日军接下来准备攻破的首要目标。 国民党虽然长期驻守南京,实则大部分的兵力早已被要求撤到了武汉等地。 在南京城破之前,当时奉命驻守南京的剩下有71军、72军、东北112师以及粤军66军等多个部队。 但这些部队多是刚刚参加完淞沪会战的部队,在他们当中,几乎找不出一个完整的编制。 反观另一头,前来攻破南京城的日军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武器装备上,明显都要更具优势。 负责守卫南京城的战士们不过十来万人,日军则有足足二十万人。 南京城内的士兵们才经历过上一场战斗,还来不及稍作休整,就迎来了更加严峻的一次守卫任务。 人困马乏、钱粮、武器短缺,是当时城内战士们最真实的写照。 日军在攻打南京城时早已做好周密计划,他们采取多路同时进攻的方法,计划快速攻破这座古老的城池。 除此之外,就连南京城外的长江之上,日军都提前做好了部署,专门为了截断城内士兵的退路。 12月1日,日军正式发起猛烈进攻,战事一触即发。 在双方悬殊的人数、装备情况下,南京城内的守军很快就被打的四散奔逃,雨花台、紫金山等地被逐一突破。 眼见南京城即将彻底失守,不同于其他负隅顽抗的驻守部队,粤军66军军长叶肇当即下达指令:想尽一切办法突围出去。 粤66军原有近两万多人的兵力,在经历淞沪会战后,折损了近半兵力。 而且,粤66军的装备配给本就多为轻装备,在上一场战事中装备损耗同样巨大。 这也就意味着,派来守卫南京城的粤66军,实则人力、装备、整体战斗力早已大打折扣。 在面临防线近乎全面崩溃后,唐生智作为当时的最高指挥官,未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指令,导致手下乱作一团,甚至出现了很多将领自己跑路的情况发生。 虽然后期唐生智下达了突围指令,但是大部分官兵,看着即将面对的日军已经吓破了胆,纷纷放弃了正面突围的机会,跑去江边试图混入百姓中逃生。 唯有粤66军在叶肇的带领下,正面与日军进行拼杀博取一丝突围的生机。 为了跨过日军的强火力线以及装甲阵营,粤66军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往上冲。 他们的衣服烂成了一片片,手中的子弹用光了就换成刺刀,生生扛着炸药包和手榴弹,钻进敌人的车轮下,只为了给后面的战友打开一条生的“口子”。 在无数战友的尸山血海铺路下,日军严密的防线确实被撕开了一条口子,叶肇军长以及剩下不多的战士们拔腿狂奔。 此时的叶肇也身负有伤,他带着十几个战士一路躲避日军的搜查。 他们躲进深山当中,没有食物就啃食树叶、树皮、红薯皮充饥,只要能够活下去,总有能够报仇雪恨的一天,这是能够坚持下来的信念。 在察觉敌人的四处探寻后,不得不又躲进了一处废弃的碉堡内,差点被扫射成筛子。 为了找到最佳逃生路线,叶肇军长一人独自出去探路。 他数次与搜寻的日军、便衣擦身而过,在老乡的家中暂避风头,多少次差一点就要被日军抓住,好在都侥幸逃了过去。 被逼到没路的时候,寒冬腊月的天气叶肇跳进河里游泳渡到对岸。 可惜的是,叶肇筋疲力尽之时还是被一伙日本人发现,由此被迫成为了一名“挑夫”,但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干了一段时间后,叶肇寻到机会再次逃亡,这次他成功跑出了南京,终究是续了命。 他没有忘记南京城那笔血债,重整旗鼓之后,又扛起了大刀对准了鬼子们的头颅。 (参考:记云浮籍著名抗日将领叶肇: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抗日战争纪念网)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