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71岁的梁实秋和73岁的妻子程季淑在西雅图市场购物。突然妻子发现梁实秋的鞋带松了,于是蹲下来帮他系鞋带。 没想到,这个简单的动作,竟让两人天人永隔。 话说民国初年有个叫梁治华的读书人,后来改名叫梁实秋。 这小伙子打小聪明,十八岁考上清华学堂,后来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念书,成了咱们国家有名的散文大家。 这人一辈子最让人念叨的,还得数他那两段姻缘。 那年头讲究父母之命,梁家二老给儿子相中了安徽绩溪的程季淑。 姑娘比梁实秋大两岁,在北平当中学教员。 梁实秋本是个新派学生,心里头不乐意包办婚姻,可架不住母亲把程小姐夸得跟朵花似的。 两人约在中央公园见面,没成想这一照面就对上眼了。 小年轻谈对象那劲头,北海划船、太庙散步,分开后书信不断,跟现在的年轻人发微信似的勤快。 梁实秋去美国留学前,俩人互换了定情物。 他送块怀表,程小姐绣了块"平湖秋月"的手帕,约好三年后成亲。 那时候漂洋过海可不像现在有视频电话,全凭书信往来吊着念想。 等梁实秋学成归来,婚礼上紧张得连戒指都甩飞了,新娘子反倒安慰他:"咱不讲究这些虚礼。"这话听着就让人暖心。 后来时局动荡,两口子带着四个孩子东奔西跑。 程季淑愣是把家里操持得井井有条,丈夫伏案翻译时总记得端茶送水。 最苦的是抗战时期,梁实秋上了黑名单要南下避难,妻子独自留在北平照顾老小。等六年后再见面,好好个大家闺秀熬得两鬓斑白,把个大男人看得直抹眼泪。 1974年在美国西雅图菜市场,老两口原本过着安稳日子。 那天程季淑看见老伴鞋带松了,蹲下身要给他系上。 谁曾想旁边梯子突然倒下,好好个人送进医院就再没醒过来。 临走前还惦记着让丈夫别着急,这份情义真应了老话"夫妻本是同林鸟"。 后来这事可让街坊邻居嚼了好一阵舌根。 程季淑走后刚七个月,七十一岁的梁实秋娶了小二十八岁的电影明星韩菁清。 当时闹得满城风雨,连他学生都组了个"护师团"反对。老头儿倒是硬气,说"日子是我自个儿过的"。 新媳妇顶着闲言碎语,陪着走完人生最后十二年,守寡七年也没改嫁。 现如今网上还能查到,韩女士晚年隐居台北,2014年过世前把梁实秋手稿全捐给了图书馆,这事《联合报》当年还登过专访。 看客们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梁先生对前妻薄情,要按老理儿讲,媳妇尸骨未寒就续弦确实不地道。 可换个角度想,老话说"满目青山夕照明",活人总得往前看。 两段姻缘看着矛盾,细琢磨都是真情实意。程季淑陪着走过战乱岁月,韩菁清照顾了晚年光景,倒应了那句"少年夫妻老来伴"。 如今斯人已逝,那些是非恩怨早被岁月磨平,留下的都是白纸黑字的真情。 (信息来源:梁实秋《槐园梦忆》原著内容;台湾《联合报》2014年11月7日韩菁清逝世纪念报道;北京鲁迅博物馆梁实秋手稿捐赠记录;西雅图邮讯报1974年意外事故档案)
1949年,一位被俘的国军副师长李长亨在审讯室里突然开口:"能否替我向周恩来发一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