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冬,志愿军20兵团十万大军一夜之间神秘消失,奇怪的是,国内遍寻不见,美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5-02 15:44:09

1958年冬,志愿军20兵团十万大军一夜之间神秘消失,奇怪的是,国内遍寻不见,美国派特工搜寻两年亦无果,这十万人的队伍究竟去向何方? 1958年冬,国际间谍活动陡然活跃起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们忽然发现,一支原本驻扎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军队——志愿军第20兵团,约十万人的大军,竟然在短时间内凭空消失了。这支曾在朝鲜战场上令美军胆寒的部队,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必须找到这支部队!"华盛顿方面急令下达。美国情报机构出动了几乎所有可用的资源和特工,在朝鲜半岛周边、中国边境地区甚至是苏联远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搜寻。然而,两年过去了,美国情报部门始终一无所获,只能面对一张"一脸懵圈"的困惑表情。 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朝鲜战争爆发之初。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的战斗。面对中国的参战,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当年11月30日公开发出威胁:"如果中国志愿军越过三八线,美国可能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这不是空洞的威胁。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个疯狂计划:用15至30颗原子弹在中朝边境炸出一条辐射带,阻止中国军队的增援。 核威胁并未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而消失。1953年,继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秘密下令将原子弹运往日本冲绳岛,为可能的军事行动做准备。次年,美国与蒋介石政权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其中暗含着在台海局势紧张时可能动用核武器的条款。 面对如此严峻的核威胁,中国领导人深知,国家必须拥有自己的威慑力量。1957年10月的一天,正在朝鲜战场指挥部队的孙继先接到了一封紧急电报,要求他立即返回北京。当他风尘仆仆赶到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的办公室时,萧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为了防止国家受到核威胁,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制造出导弹和原子弹。军委已经指定你去执行这项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1月,孙继先跟随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等人对未来的导弹靶场进行了实地勘察。而后不久,当其他志愿军部队陆续公开撤回国内时,第20兵团却悄然踏上了一列神秘的列车,从此在世人的视线中消失。这支失踪的部队,就是后来改编为"第20训练基地"的队伍,他们肩负着一个国家最高机密的使命——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打造中国自己的导弹基地。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2分28秒,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腾空而起,划破寂静的天际。这一刻,见证了当年那支"失踪"的十万大军所创造的奇迹。然而,回溯到两年前,这个奇迹的起点充满了艰辛。 当志愿军第20兵团秘密踏上列车时,战士们都收到了一道不同寻常的命令:"坚决不能将此次行动的地点和内容告诉任何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妻儿。活着的时候就将其烂在肚子里,死了之后就带进棺材里,绝对不能对外透露一个字。"尽管不明就里,但每位战士都深刻意识到了使命的重大。 经过漫长的车程,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片一望无际的荒芜戈壁。这里将是中国导弹基地的诞生地,也是第20兵团新的战场。为了激励战士们面对即将到来的艰难岁月,孙继先提出了一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这句话效仿了刘伯承建立南京军事学院时的誓言,表达了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使命的决心。 在这片荒凉之地,自然环境的恶劣超出想象。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两个人即使面对面站着也无法辨认彼此;严冬时节,被汗水浸湿的棉衣晾三天都无法干透,战士们只能穿着潮湿的衣服继续工作;休息时,他们只能睡在简陋的帐篷或挖掘的地窝中;每天的口粮是简单的干菜,而水资源极度匮乏。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来自苏联的专家曾估计,完成整个基地的建设至少需要15年时间。然而,在孙继先的带领下,这支经历过朝鲜战场考验的铁军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他们用简陋的工具,一铲一锹地在荒漠中筑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 当苏联专家离开后的第十几天,中国的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导弹。这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些曾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的战士们,如今又在一个不同的战场上,为国家赢得了一场关键的胜利。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

超级酷 仅三天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