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

指尖流沙呐 2025-05-03 11:40:18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麻烦大家在阅读时,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支持! 1973年的春天,对陈强来说格外阴冷,这位曾因在《白毛女》中成功塑造了黄世仁一角而声名大噪的演员,此刻却满面愁容,步履沉重地走在通往田华家的路上。 他手里提着两瓶略显陈旧却精心擦拭过的酒,心中五味杂陈,这两瓶酒,既是他此行拜托的礼物,也承载着他作为父亲,对儿子未来的殷切期望和深深的无奈。 陈强此行,是为儿子陈佩斯的前途而来,陈佩斯,这个名字在当时还籍籍无名,但在陈强眼中,却是他唯一的希望,陈佩斯从小调皮捣蛋,不爱念书,却对表演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 他继承了父亲的表演天赋,却也继承了父亲在特殊年代里的坎坷命运,陈强因塑造的反派角色过于逼真,在特殊时期遭受了非议,甚至被下放到内蒙古,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岁月。 这段经历,让陈强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在内蒙古的那段日子,陈佩斯虽然年纪尚小,却异常懂事,他跟着父亲一起下地干活,一起经历风霜雨雪。 那段艰苦的岁月,没有磨灭陈佩斯对表演的热爱,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他的眼中也总是闪烁着对表演的渴望。 如今,陈强一家从内蒙古回到北京,生活依旧拮据,陈佩斯虽然已经成年,但未来的路却依旧迷茫,他渴望走上舞台,成为一名演员,但现实的困境却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陈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以自己的现状根本无法为儿子铺就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他曾经考虑过让陈佩斯子承父业,继续在电影行业里打拼,但现实的残酷让他明白,这条路,对陈佩斯来说同样是荆棘密布。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田华,田华,这位在《白毛女》中饰演喜儿的老艺术家,不仅是陈强的老同事,更是他的老朋友,在陈强最困难的时候,田华曾经给予过他无私的帮助和关怀。 陈强希望,田华能够看在他们多年友情的份上,帮助陈佩斯实现他的演员梦,他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和田华在《白毛女》剧组共同工作的日子。 那时候,他们一起探讨角色,一起研究表演,一起为了艺术而奋斗,田华的演技精湛,为人谦逊,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陈强相信,如果陈佩斯能够得到田华的指点,一定能够在表演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想到这里,陈强深吸了一口气,敲响了田华家的门,门开了,田华那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容出现在眼前。 陈强连忙说明来意,并将手中的酒递了上去,田华听完陈强的叙述,沉默了片刻,然后拍了拍陈强的肩膀,表示她会尽力帮助陈佩斯。 在田华的引荐下,陈佩斯怀揣着对电影的满腔热忱,踏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门,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是未曾开启的宝藏,等待着他去探索、去发现。 八一厂,这个在当时的电影界享有盛誉的地方,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电影人,对于陈佩斯来说,这里就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于是,他放下了身上的包袱,虚心向厂里的老演员们请教,无论是表演技巧,还是人生经验,他都悉心聆听,认真记录。 在这里,他结交了朱时茂,两人志趣相投,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探讨表演,一起研究剧本,一起为八一厂的演出团队创作节目。 在不断的合作中,他们发现彼此在喜剧方面有着惊人的默契,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创作一些喜剧小品,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一起构思剧情,编写台词,设计动作。 他们的作品,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些小品,在八一厂内部演出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1984年,朱时茂和陈佩斯决定将他们创作的小品《吃面条》送到春晚剧组,节目一经播出,陈佩斯立刻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而陈佩斯,也用他的成功,回报了父亲的期望,也回报了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们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在演艺圈里流传开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梦想,勇敢前行。

0 阅读:105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呐

指尖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