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被誉为"国歌之父"的田汉在遭受不公正待遇、被永远开除党籍后,于狱中溘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04 07:02:49

1968年,被誉为"国歌之父"的田汉在遭受不公正待遇、被永远开除党籍后,于狱中溘然长逝,终年七十载。令人唏嘘的是,其妻安娥竟在整整七年后才得知丈夫离世的消息。众人皆叹其遭遇太过冤屈,唯有妻子含泪道:"他这一生,其实是有福的。" 【消息源自:光明网《田汉的最后岁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戏剧人生:田汉传》李辉著;夏衍、阳翰笙等文艺界人士回忆录】 1966年初秋的北京,田汉家院子里的桂花树刚冒出米粒大的花苞,就被一群穿绿军装的人踩得稀碎。这位67岁的老人站在书房门口,看着他们把自己珍藏的莎士比亚全集扔进火堆,火苗舔舐书页时发出噼啪声响,像极了三十年前《义勇军进行曲》里"冒着敌人的炮火"的旋律。 "田汉!你写的《关汉卿》为封建官僚唱赞歌!"一个戴红袖章的年轻人把剧本摔在他脚下。老人弯腰想捡,却被猛地推开,后腰撞在门框上发出闷响。妻子安娥冲过来扶他,听见丈夫低声说:"别怕,关汉卿当年也蹲过大牢。"这话让审查组长更恼火,抓起桌上的砚台就砸——墨汁泼在墙上,像条扭曲的黑蛇。 这场景田汉其实不陌生。1935年在上海租界,国民党特务也这样闯进他的寓所,不过那次是为搜捕《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当时聂耳刚把曲子谱完就匆匆逃往日本,临行前两人在码头告别,年轻作曲家笑着喊:"田先生,等打跑日本人,咱们要写首更带劲的!"谁能想到,三十年后这救亡图存的战歌,反而成了他的"罪证"。 被关进秦城监狱的头三个月,田汉总盯着铁窗外的槐树发呆。有次狱友老赵问他看什么,他指着树梢说:"1934年写歌词那天,窗外也停着只白头鹎。"说着竟轻声哼起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突然被看守厉声喝止。老赵后来回忆,田汉当时笑了笑,用草棍在地上写:"戏文里关汉卿骂奸臣,还要唱'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呢。" 寒冬来临后,田汉的哮喘越来越重。有夜他咳得蜷成虾米,同屋的大学教授老李把唯一的热水袋塞给他。"使不得..."田汉推辞着,老李却按住他颤抖的手:"您给中国留了颗火种,我们知道的。"他们谁都没提国歌这个词,但黑暗里两人手心都是湿的——不知是冷汗还是眼泪。 1968年12月10日清晨,看守发现田汉僵直地靠在墙角,手里攥着半张皱纸。展开后发现是《关汉卿》的台词残页,那句"将碧血,写忠烈"被指甲掐出了深深的凹痕。而在上海某间弄堂里,安娥突然打翻了正在誊抄的译稿,墨水浸透了俄文版的《国际歌》歌词。她后来对邻居说,当时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铜锣声,像当年艺人们唱《夜半歌声》时的开场。 1975年某个雪夜,安娥终于收到丈夫的死亡通知。她没哭,只是把珍藏的《义勇军进行曲》原稿放进樟木箱,突然对来送信的干部说:"1935年聂耳溺亡的消息传来时,老田在黄浦江边站了一夜。现在他们该见面了。"三年后,当文化部的平反文件送到时,人们发现安娥早已把国歌原始手稿捐给了国家档案馆,别着张字条:"还给人民。" 如今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52号的老梨树还在开花,田汉故居的解说员总爱讲个细节:每年国庆升旗时,晨光总会先照在展柜里那支斑驳的钢笔上——正是写"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那支。而游客们不知道的是,在江西某座小城的中学里,音乐老师仍坚持教孩子们唱1935年原版歌词,他说:"有些字句就像老树根,看着枯了,地底下还连着心。"

0 阅读:1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