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这次可谓是被浇了个透心凉,原本妄图凭借关税手段在全球肆意妄为,结果第二轮与日本的谈判刚宣告破裂,紧接着就遭到亚洲一众国家的联合“驳斥”。
5月4日,于意大利米兰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会议上,13个国家共同发布联合声明,明确表达了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对态度,指出这种行径会致使全球经济走向分裂,还着重强调应当维护WTO的多边贸易体系。
这绝非空泛的表态,东盟和中日韩对此早有考量——美国企图采用“逐个击破”的策略,迫使各国在中美之间做出抉择,那大家就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挑战。
先瞧瞧美日谈判破裂得多么干脆。美国一上来就要求日本拿出700亿美元填补贸易逆差,还提出让日本减少与中国的合作,本质上就是在强迫日本“二选一”。可日本怎会轻易答应?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中日贸易额高达3500多亿美元,丰田、本田等车企一半的利润都依赖中国市场,要是真听从美国的话与中国脱钩,日本企业恐怕都得陷入困境。
所以日本财务大臣直接强硬回应,称“不会为了迎合美国而牺牲对华合作”,这让美国代表只能干着急。此事归根结底,是美国以为盟友会毫无条件地追随自己,却没料到人家心里都十分清楚:跟着美国闹事,连饭碗都保不住,谁会做这种傻事?
更令美国难堪的是,此次会议选址在欧洲的意大利,明显是要与欧盟形成“联动”态势。东盟国家向来擅长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这次将10+3会议安排在欧洲腹地,就是要向美国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仅在亚洲内部团结协作,还能携手欧洲共同反制你。
看看欧盟这边的反应,美国刚加征20%的关税,欧盟立刻实施报复,对价值26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威士忌、摩托车、波音飞机等都被列入清单,这让美国农民和制造业遭受了重大损失。
德国奔驰、法国赛诺菲等行业巨头更是果断行动,转头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发展论坛,并宣布扩大在华投资,甚至将生产线迁移至中国。原因何在?在中国生产既能规避美国关税,又能享受中国的市场红利和政策支持,明智的企业自然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再回到亚洲,10+3国家可不只是口头反对,行动也十分果断。会议决定扩充“清迈倡议”,引入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的融资工具,这相当于在亚洲内部构建起一道“金融防护网”,专门抵御美国关税引发的汇率波动和资金外流问题。
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本就占据各自对外贸易的重要部分,如今又加强金融合作,美国想靠关税切断产业链?根本是痴心妄想。
美国或许到现在都没意识到,自己的“单边主义”做法早已不合时宜。上世纪80年代对付日本的那一套,放在当下根本行不通——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亚洲也不再是那个任由美国摆布的亚洲。
如今全球产业链早已呈现“向东转移”的趋势,德国车企将电动车生产线迁至中国,韩国三星加大在中国的芯片投资,就连美国本土的苹果公司,也不得不承认“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并暗自将部分iPhone产能留在中国。为何会这样?因为中国拥有最完备的产业链、最庞大的消费市场,还有稳定的政策环境,企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谁才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这场贸易战发展到现在,美国的两个如意算盘都落了空:想“逐个击破”,结果各国团结得更加紧密;想迫使大家“选边站队”,结果盟友和竞争对手都纷纷与中国加强合作。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洲也开始与亚洲呼应,共同抵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这表明全球多数国家都已看清:追随美国搞单边主义,只会导致世界经济分裂,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WTO虽然受到美国的干扰有所削弱,但多边贸易体系才是大家共同的追求,没人愿意回到弱肉强食的混乱时代。
说到底,美国这次失败就在于太过自负,以为凭借关税就能让全世界屈服,却忽略了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它一家独大。亚洲国家通过10+3机制向美国表明“我们绝不妥协”,欧洲用报复性关税证明“盟友也不是任你欺压的对象”,全球企业则用投资方向证明“哪里有市场、有效率,就去哪里发展”。
历史早已证明,逆全球化的道路走不通,搞贸易保护主义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立。美国这次遭遇的挫折,应该能让那些仍抱有单边主义幻想的人清醒过来:时代已经改变,是时候认清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