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传来!屠呦呦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了,不过虽然这个职称很高,可是也让有些人觉得不理解,在国外她都是外籍院士了,怎么还不是两院院士? 这消息确实让人挺感慨,要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那是顶尖的机构,在这个机构拿到院士这个职称其实真的不容易。 院士称号差不多就是科学界的“终身成就奖”,每年选的人很少,规矩也严得很,得看实打实的原创贡献和长久影响力,不是一般人能拿下来的。 屠呦呦这次当选,是人家国际科学界对她发现青蒿素,救了全球几百万人这事儿,给出的又一个响当当的肯定,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了。 回想2015年她得诺贝尔奖的时候,那是中国的本土科学家第一次拿到自然科学类的诺奖,本身就是意义非凡的一个大奖。 青蒿素这东西,从1967年开始研究,到1972年成功提取,真是几十年磨一剑,这次拿下美国院士,连著名科学家颜宁都发文感叹。 可问题就来了,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为什么在国内一直没评上中国科学院或者工程院的院士,这事儿成了大家心里一个过不去的坎儿。 其实原因挺复杂的,比如评选要关注成果的时效性,评院士还有个标准,就是得看近五年科研成果突出,这听起来是鼓励持续创新,其实没什么毛病。 但像青蒿素这种基础研究,从发现到应用,时间跨度几十年,是历史性的贡献,如果硬要用“近五年”的尺子去量,其实就有点把这种重大突破给过期处理了。 还有就是推荐这关,评中国科学院院士得有至少两个院士推荐,一直有传闻说,屠呦呦老师性格比较直,不太擅长在学术圈里搞人际关系,所以推荐票不好拿。 相比之下,美国那边虽然也要推荐信,但更看重第三方的独立评审,如果学术荣誉变成了看谁人脉广,关系硬的游戏,那真正埋头做研究的人岂不是很吃亏? 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是年龄,因为一般都是65岁以下。 屠呦呦拿诺奖那会儿都85岁了,这年龄确实超了不少,规定本来是想鼓励年轻人,可谁能想到有人能在八十多岁高龄还能拿到科学界最高荣誉? 所以也有人讨论说这规定是不是有点一刀切,可能会让一些大器晚成的科学家留下遗憾。 而且,与其他科学家不同的是,屠呦呦没有学历优势,未曾留学,也没有博士学位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她评院士。 其实不光是她,院士评选这事儿,以前也有过波折,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贡献那么大,早年评选学部委员,也就是院士的前身的时候也遇到过坎坷,没选上,这事儿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当时甚至还有退休的省领导给总理写信反映情况,后来科学院的人还得专门去解释。 科学院的说法,这些评选是靠院士们一轮一轮投票选出来的,程序复杂,不是谁指定就能上的。 这说明即便是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院士评选这个环节也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 北大教授饶毅曾经一度公开批评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他还举报过像曹雪涛,裴钢这些已经是院士的人,说他们学术不端。 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说曹院士是图片误用不算造假,裴院士的实验别人重复不出来也不能证明他造假,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很多人因为这件事对院士评选的公正性打了问号。 不过说到底,屠呦呦拿没拿到国内院士的头衔,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而且她在国际上获得不少大奖了。 这些成就的含金量是实打实的,全世界都认可,这比任何头衔都更有分量,她的名字不管有没有院士这个身份加持,都肯定会留在科学史册上,给一代又一代人带来希望。 参考信源: 天眼新闻2025-05-0195岁屠呦呦,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界面新闻2020-02-29屠呦呦再次落选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消息不实
涉嫌参与中国“千人计划”,被美国判处软禁6个月的前哈佛大学教授、纳米技术专家查尔
【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