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以来,各种假消息满天飞。一会儿是“中方打了电话”,一会儿是“中美正在谈判”,搞得全球市场一惊一乍。但被中方多次揭穿后,特朗普也老实了一点——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张口就来。
日前,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特朗普再度宣称,他正在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进行贸易会谈”,但紧接着又补了一句,“没有和中方通话的安排”。不过,他也没把话说死,暗示本周“可能会宣布贸易协议”。这种模棱两可的表态,很符合特朗普一贯的风格:既要维持强硬人设,又不想彻底关上谈判的大门。 看得出来,特朗普老实了一点,但也没有完全老实。他还在编造“多国正在和美国谈判”、“自己正在掌控一切”的谎言。为什么他非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需要给国内选民一个交代。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下降0.3%,国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必须制造一种“美国依然占据主动”的假象。如果直接承认谈判陷入僵局,甚至承认中国扛住了他的关税大棒,那他的政治信誉就会崩盘。所以,他只能继续玩“极限施压”的老把戏,一边放风说“谈判在即”,一边又强调“中方还没低头”。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恰恰暴露了他的心虚。
事实上,特朗普对中美现状有一个根本性的误判。他始终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不如美国”,甚至幻想中国“即将崩溃”。所以他才敢硬撑,甚至公开表示,他能接受“短期内经济衰退”。这种盲目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中国经济数据的误读。2025年4月,中国制造业PMI确实跌至49%,但这更多是短期关税冲击的结果,而非结构性崩溃。相比之下,美国的经济问题更加致命——供应链断裂、企业成本飙升、消费者物价飞涨。洛杉矶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暴跌,从中国到美国的货运订单锐减,海运价格直接腰斩。这些数据说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反噬美国经济,而不是像他吹嘘的那样“让中国买单”。 有消息称,目前可能有15个国家正在和美国进行贸易谈判,主要是日本、韩国和印度。这或许给了特朗普一些心理安慰——只要有国家愿意谈,他就觉得自己的关税政策“没错”。但现实是,这些谈判大多只是象征性的。日本和印度确实在和美国接触,但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争取关税豁免,而非全面配合美国的对华围堵。甚至印度还在悄悄增加对华贸易,用人民币结算部分交易。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说明美国的盟友体系已经开始松动。特朗普以为自己在“拉帮结派”,实际上只是被各国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
面对特朗普的虚张声势,中方已经给出了明确回应。中国驻美大使谢锋5月3日公开表态:“经贸关系不是零和游戏,滥施关税损人害己。”这句话分量极重,它直接点破了特朗普贸易战的本质,不是“美国赢中国输”,而是毫无意义的“双输”。谢锋还特别提到,2022年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比中资企业在美销售额多出4000多亿美元。这个数据完全否定了特朗普的“美国吃亏论”。更重要的是,谢锋的讲话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不会因为美国的施压而妥协,谈判的前提是美方先取消单边关税,特朗普“边打边谈”的策略对中国没有效果。 当然,我们强调“双输”,也有另外一层含义,用美国人的理解就是“美国输两次”:输了现在,又输了未来。就连美国专家都不得不承认,特朗普的贸易战让中国成了“捍卫自由贸易的英雄”。过去几年,中国通过扩大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加强多边合作,成功塑造了“全球经济稳定器”的形象。而美国呢?除了加关税就是搞制裁,连自家企业都受不了,这种反差让国际社会越来越看清——到底谁在破坏规则,谁在维护秩序。
这场贸易战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特朗普以为靠关税就能逼中国屈服,结果中国没垮,美国自己先扛不住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编造“谈判即将到来”的谎言,试图拖延时间。他低估了中国的抗压能力,高估了美国的霸权筹码。或许还有15个国家和他周旋,但真正的主导权早已不在他手中,如果特朗普继续装睡,那最终买单的,只会是美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