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凌晨,印度军方以“反恐”为名,发起代号“辛杜尔”的越境打击,向巴基斯坦境内9个目标倾泻导弹,试图复刻2019年“巴拉科特外科手术式打击”的“高光时刻”。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威慑秀”却演变成一出尴尬的“翻车现场”——巴军不仅以牙还牙击落多架印军战机,更让莫迪政府的“大国威仪”碎了一地。
按照巴三军新闻局的说法,印度斥资巨资从法国引进的“阵风”战机,被巴方导弹击落。残骸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印方则宣称对巴“精准打击恐怖设施”,平民伤亡激增至8死35伤。 此次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26名印度教游客的死亡,点燃了莫迪政府的“复仇之火”。然而,这场“复仇”却暴露出印度对克什米尔政策的深层困局:2019年莫迪政府单方面废除克什米尔自治地位,推行“人口改造”政策,激化宗教矛盾。
印度试图以“反恐大义”争取国际支持,但美、俄等国忙于乌克兰与中东事务,仅口头呼吁克制。 为施压巴基斯坦,印度悍然暂停《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切断巴基斯坦农业用水。这一“水恐怖主义”行径虽彰显了印度的强硬姿态,却也暴露出了印方的战略短视。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若断水持续,南亚或将爆发百万人规模饥荒。
印度以“国家安全”为由撕毁国际条约,开创危险先例。此举等同于承认“水资源战争”合法化。巴方依托装备优势,迅速调集了包括VT-4坦克、“枭龙”战机以及红旗-9防空系统在内的先进武器应对印军威胁。用中国制造的铁拳,对付印度的西方花拳。 印巴同为拥核国家,冲突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此次交火中,双方已踩在红线边缘:印度导弹首次深入巴旁遮普省腹地,巴军则回击印控克什米尔军事指挥部,“有限战争”逻辑形同虚设。巴方宣称击落5架印战机,印方矢口否认,双方数据矛盾滋生猜疑。巴基斯坦方面暗示,“不排除动用战术核武器”,而印度的“烈火”导弹基地则已进入高度戒备。 印巴冲突早已超越双边范畴,沦为大国角力的棋盘:美国嘴上批评印度“过度反应”,背地里却加速对印出售美制武器,企图用“印太战略”捆绑印度。 中国明确支持巴方主权,但拒绝军事介入,转而通过上合组织呼吁对话。和美俄两国相比,中国显然才是这场冲突中真正的稳定因素。
印度此次越境打击,本想“露脸”展示“有声有色大国”的肌肉,却因战略冒进和情报失误“露出屁股”,反将南亚推向核战边缘。 历史早已证明:靠民族主义煽动的“复仇”,只会制造更多仇恨;用断水断粮威胁邻国,终将引火烧身。若莫迪政府仍沉溺于“恐袭-报复”的死循环,而非直面克什米尔的结构性矛盾,印度恐将重演2019年的耻辱——只不过这一次,教训印度的巴军战机或许不再是美制F-16,而是中国的歼-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