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一名知府千金定下超高择偶标准,四品道员求娶不成恼羞成怒:就你提的这些条件,你要是能嫁出去,我绕府爬三圈…… 这位知府千金名叫赵小莲,1839年出生于安庆府(今安徽省安庆市),她的父亲名叫赵畇,是安庆府的知府,因此她是实实在在的知府千金。 而且,赵小莲不仅有个当知府的老爸,还有个考中进士的哥哥赵继元,就连她的侄子赵增重也考中了进士。 赵小莲的祖父赵文楷就更不得了了,乃是嘉庆元年由嘉庆帝亲点的状元,嘉庆帝对其非常欣赏,曾为其作诗曰:“文楷嘉名期雅正,为霖渴望副求贤”。 可以说,赵小莲家就没有一个简单人物,个个都是人才,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赵小莲的择偶标准高点其实也正常。 但问题是,赵小莲的择偶标准高的不是一点半点,她最初立下的择偶标准有三条,第一条是:最低进士出身,官职在知县以上。 第二条是:年龄不能太大,最好只比她大几岁,相貌也不能太丑,不说多帅气,起码要能看得过去。 最后的第三条则是:不能有过婚配,赵小莲认为以她的出身,嫁人肯定要做正妻,做妾是在侮辱她。 这三条标准单看其实并不算高,但综合到一起,可就太高了,在那个年代,男子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要超过30岁,这就排除了大部分人。 而那些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的人,又大部分已经娶妻,这就又排除了一部分,仅剩的一小部分,要不就是长相不行,要不就是有其他问题。 就算有人完全符合标准,人家也不一定肯娶赵小莲,毕竟符合标准的人肯定是非常优秀的天之骄子,人家有更好的选择,没必要挂在赵小莲这棵树上。 因此,赵小莲在到达婚配年龄后,迟迟未能出嫁,期间曾有一名四品道员上门求娶,该人本来信心满满,因为他满足大部分条件,就是年龄稍微大了点。 结果信心满满来,却连赵小莲的面都没见到,这位四品道员觉得人格受到了侮辱,于是在赵府门前大骂道:“就你提的这些条件,要是能嫁出去,我趴在地上,绕着你家爬三圈!” 这人骂的有些脏,但赵小莲的父亲赵畇并没有因此怪罪对方,因为就连赵畇也觉得,赵小莲的择偶标准太高了。 眼看着赵小莲年龄越来越大,身为父亲的赵畇实在是坐不住了,于是就跟赵小莲商量,希望赵小莲能将择偶标准降低些。 却不想,赵小莲不仅没有降低标准,反而提升了标准,新的择偶标准是:官职不能低于按察使、布政史。 要知道,清朝时期的按察使可是正三品大员,布政使更是从二品,能干到这个级别的,就没有年轻人,基本都是老头子。 赵畇听后是满脑门黑线,要是真按这标准找,这个女儿怕是永远嫁不出去了,好在紧接着赵小莲放宽了年龄限制,表示只要年龄差不超过20岁就行。 虽然条件还是很高,但起码有了希望,赵畇觉得必须赶紧找到符合标准的人,否则等再过几年,搞不好女儿又提高了标准,那可就真的嫁不出去了。 随后,赵畇便开始行动起来,他发动了所有人脉关系,四处寻找符合标准的男子,可惜一连搜罗了数月,却毫无所获。 就在赵畇犯愁不已之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人,觉得如果有这个人出手帮忙,说不定能找到符合女儿标准的男子。 这个人就是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赵畇和曾国藩有些交情,虽然交情不深,但如果放低身段相求,还是有希望得到曾国藩帮助的。 事实上,曾国藩确实给赵畇提供了帮助,他在得知赵小莲的择偶标准后,向赵畇推荐了一个人,表示只有这个人满足所有标准。 曾国藩推荐的这个人,便是被慈溪称为“再造炎黄之人”的李鸿章,当时李鸿章刚刚年过40,已经是从二品的江苏巡抚。 不管是年龄,还是官职,都符合赵小莲的标准,而且李鸿章人长得也不差,不说有多帅,起码不算丑。 赵畇对于李鸿章很满意,于是在离开曾国藩府上后,就立马回家将李鸿章的情况告诉了女儿赵小莲,而赵小莲对李鸿章也非常满意。 见女儿满意点头,赵畇提着的心终于放下,随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大哥李翰章的撮合下,赵小莲和李鸿章成就了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李鸿章并不是第一次娶妻,他在迎娶赵小莲之前,曾结过一次婚,不过第一任妻子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所以赵小莲嫁给李鸿章后,仍算是李鸿章的正妻。 另外,赵小莲虽然择偶标准高,但在嫁给李鸿章后,并没有提出太多过分要求,而是遵从既嫁从夫的观念,一切以李鸿章为主。 反倒是李鸿章,在迎娶赵小莲之前,李鸿章是孤身一人,等娶了赵小莲后,却又是纳妾又是娶侧室,一把年纪了玩的还挺花…… 至于那个曾说“赵小莲要是能嫁出去,就在绕着赵府爬三圈”的四品道员,也没真的爬三圈,是他自己不愿意,还是被赵小莲一家阻止了,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西凉烟雨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