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刘晓连驾驶安-26型军用运输机执行完任务之后,正准备回程,结果在爬升到700米高空的时候,突然一架歼击机朝着她迎头撞来,千钧一发之际,她该如何带领队员逃过一劫? 1982年9月20日,张家口机场的天空晴朗无云,阳光刺眼。刘晓连少将回想起那一天,她和机组人员刚刚圆满完成转场保障任务,准备驾驶安-26运输机返回部队驻地。谁也没想到,这次看似平常的返航之旅,会成为她军旅生涯中最惊心动魄的五分钟。 刘晓连清晰地记得,飞机爬升到700米高度时,突然发现一架乳白色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正迎头飞来。在她看见歼击机后的0.2秒内,两机在空中相撞!剧烈的撞击将她整个人震到左边的风挡上,瞬间失去了知觉。 "等到再次清醒,我发现飞机正向左侧下坠,座舱内烟雾弥漫。"刘晓连回忆道,那时她立刻查看了座舱内的仪表,除气压高度表外,其他仪表全部失灵。更严重的是,空地联络中断,发动机油门杆也失效了。 面对这种危险局面,作为中国第三批女飞行员中的佼佼者,刘晓连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强迫自己保持冷静。她观察到飞机已严重损伤,舱外能够清晰地看到树叶,意味着高度已经非常低,可能只有50米左右。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晓连首先唤醒了同样被撞昏的副驾驶常继堂和空中机械师魏成景。三人齐心协力,终于把沉重如山的操纵杆拉起来,暂时稳住了飞机。这时候,飞回驻地已是不可能,她必须在张家口机场紧急迫降。 "我看到跑道了!"刘晓连大声对全体机组人员说,虽然那时她其实并没有看到跑道在哪里,但作为机长,她必须给大家信心。幸运的是,她很快在两个小山之间真的发现了一段灰白色的跑道。 命运却再次对他们开了个玩笑。机械师魏成景发现起落架无法正常放下,前起落架更是已经被撞掉了。考虑到飞机上还有4吨多油料,如果在水泥跑道上机腹迫降,极易引发火灾爆炸。更何况,跑道边还停放着十几架飞机,机场附近还有厂房、村庄,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机械员宋春明的紧急操作让两个主起落架靠自身重力甩了下来,但前起落架已被撞飞。刘晓连凭借精湛的飞行技术,控制着这架伤痕累累的安-26运输机,尽可能轻地触地,以减少机腹与地面的摩擦。她的技术如此精湛,以至于事后调查人员竟找不到飞机的起始降落点。 然而,危机并未结束。飞机着地后在草坪上滑行,由于地面凹凸不平,飞机开始向左偏移,朝着主跑道滑去。刘晓连惊恐地发现,跑道上正在起降着战斗机,而空中还有六架战斗机准备降落。如果任由安-26滑向跑道,一旦与任何一架战斗机相撞,不仅会造成机场灾难,还会危及周边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刘晓连做出了令人敬佩的选择。尽管此时最安全的做法是蜷缩身体自我保护,她却毅然站起身来,用尽全力将操纵杆推到底,目的是让机头像铲车一样铲入土中,增大摩擦力迫使飞机停下。强大的反作用力让她的双臂和踩住右舵的右腿几乎失去知觉,但她凭借一种超乎寻常的意志力坚持住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飞机终于在距离跑道五六米的地方停了下来。从撞机发生的9时33分到飞机落地的9时38分,整个惊险过程仅有5分钟,却在刘晓连心中如同5个小时般漫长。 事后,机组成员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刘晓连腰椎错位,通信长蔡新成腿部骨折,其他人员所幸只是轻伤。而那位与他们相撞的战斗机飞行员,为了避免对地面造成伤害,放弃了跳伞的最后机会,将飞机开到一片空地后壮烈牺牲。 经调查,两机相撞的原因可能是通讯频道不一致,加上运输机和战斗机采取的飞行基准面不同,但高度却发生了重叠。由于刘晓连和机组成员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专业素养,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刘晓连和通信长蔡新成被授予一等功,并嘉奖行政一级,其他机组成员分别被授予二等功和三等功。
1982年,刘晓连驾驶安-26型军用运输机执行完任务之后,正准备回程,结果在爬升
沙滩留下脚印
2025-05-08 20:37: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