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塔之路:古城墙下的时空交错 惠州老城的朝京门,是探访文笔塔的起点。沿着明代

第一人称讲地理 2025-05-10 11:33:28

一、寻塔之路:古城墙下的时空交错 惠州老城的朝京门,是探访文笔塔的起点。沿着明代古城墙缓步前行,斑驳的石砖上爬满青苔,一侧是滔滔东江水,一侧是苍翠榕树掩映的滨江路。穿过朝京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段城墙曾是惠州府城的防御工事,如今却成了串联古今的纽带。行至城墙尽头,一座青灰色的砖塔赫然入目——这便是惠州三塔之一的文笔塔,与西湖泗州塔、下角文星塔并称“惠城三塔”。 塔身巍然矗立于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形似一支直指苍穹的巨笔。据载,文笔塔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初衷是为振兴当地文运。彼时惠州科举式微,士绅们集资在城东最高处建塔,并命名塔下小路为“青云路”,寓意“东来紫气,平步青云”。塔高20.29米,五层八边形楼阁式砖塔的形制,基座边长仅2.5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檐角飞翘如笔锋,塔刹以覆钵、宝珠等构件叠成,兼具庄严与灵动。 二、塔影千年:科举兴衰与文脉传承 文笔塔的诞生,承载着惠州士子对功名的热望。清代惠州科举屡屡失利,甚至出现“进士荒”,郡人遂建此塔祈求文运。有趣的是,塔建成后,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绮青与十八年(1892年)江逢辰接连高中进士,前者被誉为“岭表词场之射雕手”,后者则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诗句传世。立于塔下,仿佛能听见百年前书生们踏过青云路的脚步声,他们手持书卷,心怀凌云志,将命运寄托于这座砖石构筑的信仰中。 塔身细节亦耐人寻味:第二层花窗上的左旋“卐”字图案曾引发争议,实为中国传统吉祥符号,与倒“福”、连体“喜”字同源,象征万德吉祥,与纳粹标志的右旋“卐”形似而意迥。这种文化误读的插曲,恰似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提醒着观者需以敬畏之心解读传统。 三、东坡遗韵:荔枝诗话与江畔风物 文笔塔不仅关乎科举,更与文学巨擘苏东坡结缘。塔后原为北宋惠州太守府东堂庭院,东坡谪居惠州时曾在此品尝荔枝名品“陈家紫”,挥毫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绝句。如今庭院虽湮没于市井,但塔畔的东新桥仍延续着东坡足迹。此桥原为东坡协助道士邓守安所建的浮桥,以铁链串联四十舟而成,后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桥下宋码头遗址出土的十万枚古钱币,无声诉说着惠州作为水路枢纽的繁华过往。 沿江漫步,合江楼与文笔塔隔水相望。合江楼曾为广东六大名楼之一,东坡笔下“海山葱茏气佳哉”的盛景虽难复现,但登楼远眺,两江合流、塔影斜阳的画卷仍令人神驰。塔旁散落的红砂岩残块,据考证或是合江楼旧构,如今成了寻常人家的门阶石,历史的碎片就这样悄然融入市井烟火。 四、今昔对话:从崇文塔到精神地标 如今的文笔塔,已从科举象征升华为惠州“崇文厚德”城市精神的注脚。修缮后的塔身褪去荒草斑驳,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尽管现代学子鲜少来此祈福,但塔畔新建的丰渚园为江逢辰辟有纪念园,李绮青的词作仍在文史馆中熠熠生辉。惠州博物馆馆长袁学军曾言,文笔塔的“青云路”不仅是地理路径,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之路——从科举士子到辛亥志士,从叶挺、廖仲恺等革命先驱到今日创新创业的湾区青年,惠州人始终以笔墨与行动书写着时代的答卷。 结语:塔与城的共生诗学 离开文笔塔时,暮色渐沉。江风掠过塔檐,惊起数只归巢的鹭鸟。回望这座四百岁的古塔,它既是地理坐标,标记着两江汇流的壮阔;又是文化符码,凝结着科举兴衰、文人咏叹与城市精神的嬗变。或许,正如塔名“文笔”所寓,惠州的故事,始终由一支看不见的巨笔,在时光的宣纸上挥洒不休。

0 阅读:0
第一人称讲地理

第一人称讲地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