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10 11:35:21

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的颤抖着。次日,当家人为张恨水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5年出生在江西南昌,祖籍安徽潜山。他的家庭不算普通,祖父是湘军将领,父亲在税务部门干活,算得上有点根基。可惜好景不长,他16岁时父亲去世,家里一下子落魄了。他只好回到潜山老家,自学成才。小时候,他就迷上了古典小说,10岁就在乡里有了“少年才子”的名号。1918年,他闯进新闻圈,干过编辑、当过记者,走南闯北见识了不少世面,为后来的写作攒下了厚实的底子。 1924年,张恨水在《世界晚报》连载《春明外史》,这部90万字的小说让他一夜成名。后来,他又接连写出《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大热作品,直接坐稳了“民国第一写手”的宝座。他的小说有意思,传统章回体的框架搭上现代的故事,语言接地气,老百姓一看就喜欢。巅峰时期,他能同时写好几部小说,产量高得吓人,总字数加起来将近3000万,被人称为“中国大仲马”。这创作力,放今天也得服气。 说到张恨水的个人生活,那真是够坎坷的。他结过三次婚,生了13个孩子。第一段婚姻是家里硬塞的,跟徐文淑搭伙过日子,可他嫌对方长得不咋地,心里一直别扭,俩人感情淡得很。第二段跟胡秋霞结缘,日子过得还算稳当。第三段跟周南感情最好,互相扶持走过不少风雨。抗战那会儿,他写《八十一梦》这类作品,鼓舞士气、骂贪官,爱国心溢于言表,连读者都觉得解气。 他的才华不是吹的,连鲁迅都爱买他的书看,陈寅恪晚年还让人念他的小说解闷,张爱玲也说他影响了自己走上写作路。蒋介石两口子亲自上门拜访过,张学良想拉他当文化顾问,他却摆摆手说“君子不党”,硬是没掺和政治。120多部小说,3000万字,这成绩单放眼民国文坛,没几个人能比。 1967年正月初六,张恨水看到那张包油条的旧报纸,老舍自杀的消息像晴天霹雳砸下来。他跟老舍是1930年代认识的,俩人都是文学圈的扛把子,惺惺相惜几十年。报纸上说老舍不堪忍受屈辱投湖而死,这对张恨水打击太大了。他本来身体就不好,常年劳累加上年纪大了,情绪一激动就扛不住了。第二天早上,家人帮他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倒下就没再醒过来,享年71岁。他的死,文学界炸了锅,大家都觉得太可惜。 张恨水走后,他的作品没被时间埋没。《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被改成电视剧、舞台剧,隔几年就翻新一次,观众还是买账。2014年,安徽潜山开了个张恨水纪念馆,把他的生平、手稿、遗物都摆出来,学者游客络绎不绝。他的家人也没闲着,拼了命保护那些手稿,就是想让后人知道他的分量。他的小说不光是故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的模样。 老舍的死跟张恨水的离世,多少有点关联。那几年,文化圈日子不好过,老舍的遭遇让张恨水心寒。俩人都是用笔杆子说话的人,却躲不过时代的碾压。张恨水临走前一天,还在感慨老舍的才华,说他不该落得那样的下场。这份友情,加上那个动荡年代的压迫感,成了压垮他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张恨水的影响不光在书里,他的经历也挺励志。从家道中落到自学成才,再到名满天下,他靠的是真本事。他的小说没那么多高深的道理,就是讲人情世故,读者一看就懂。他不爱跟权贵混,也不屑于溜须拍马,就老老实实写自己的东西。这种态度,放现在也值得学。 再说说他的家庭,13个孩子可不是小数目。每个孩子背后都有故事,有的继承了他的文学天赋,有的过得平平淡淡。他晚年跟周南相依为命,俩人感情好得让人羡慕。可惜,他走得太突然,连遗言都没留下一句。家人后来回忆,说他最后几天老念叨老舍,估计是放不下来。 张恨水的小说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他写的是人,是那个年代的喜怒哀乐。他的作品没啥架子,老百姓拿起来就能读,不像有些作家非得让人绞尽脑汁去猜。他用笔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像《金粉世家》里的金燕西、《啼笑因缘》里的沈凤喜,个个有血有肉,读者忘不掉。

0 阅读:76

评论列表

许孃

许孃

2
2025-05-10 18:43

冰心的舔狗,冰心那么丑的都当宝,不知道原配丑成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