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迷惑,会发现有一部分人很喜欢在互联网上“指导”品牌、产品经理、市场经理等专业从业者该如何做产品、如何定义产品。
这类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习惯以个人偏好(或某一小部分群体的意见)代表主流市场,并借助道德绑架的方式向品牌施压。例如:
• “我们不喜欢这个设计,这样太丑了,肯定没人买。”(实则是希望品牌迎合其个人审美)
• “你做产品没有这个功能就落后了。”(对标竞品,要求功能体验对齐)
• “你比别人贵我们就转头去买友商的了。”(将品牌定位局限于低价竞争)
然而,当你反问其观点依据时,往往得不到任何有数据支撑的回答:
• 你的观点是否有代表性?
• 是否进行了系统的线上或线下市场调研?
• 是否考虑过设计与生产成本、运营投入、定价策略以及目标消费群体的接受度?
• 如果产品按你的设想开发,最终市场反响不佳,是否愿意承担后果?
通常这些问题都无从回应。最后他们往往会加上一句:“我作为你的忠实消费者,这么说是为你好,希望你能做得更好。”
这类人表面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实则只是希望品牌为其个人偏好服务,而不承担任何责任或后果。
在专业决策中,声音可以被倾听,但不能被情绪和立场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