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9岁的杨得志新婚,迎娶了石莉,结婚当晚,杨老将军握着石莉的手,动情地承诺:我们的孩子们将来会尊重你,我也会尊重你! 1990年,北京西郊的干休所里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79岁的开国上将迎娶了比自己小24岁的石莉。 这场婚礼在老干部圈子里引起不少议论,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是两位革命者在人生暮年互相扶持的真情见证。 杨得志出生在湖南醴陵的贫苦铁匠家庭,从小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11岁那年母亲去世后,他跟着父亲在安源煤矿拉过煤车,在衡阳修过铁路。 1928年参加红军时,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硬是靠着打仗勇猛从通信兵一路升到兵团司令。平型关战役带着685团打头阵,上甘岭战役指挥着志愿军和美军硬碰硬,1955年授衔时胸前挂满三枚一级勋章。 他的原配夫人申戈军是河北魏县的大家闺秀,1938年跟着八路军队伍参加革命。两人在战火中结为夫妻,养育了6个子女。 1989年,相伴51年的老伴病逝后,家里突然变得空荡荡的。孩子们都在部队任职,平时难得回家。老将军虽然嘴上不说,但身边人都看得出他心里的孤单。 这时,在武汉歌舞团工作的石莉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个湖北红安走出来的文艺兵,18岁就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 当年在志愿军文工团跳《白毛女》时,杨得志作为兵团司令员看过她的演出。不过那时两人并无交集,直到30多年后经老战友牵线才重新联系上。 石莉的丈夫早年间因病去世,独自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听说要给老首长当续弦,她开始是拒绝的。毕竟两人年龄差着两轮多,又都是拖家带口的,但架不住李雪三将军夫妇几次三番劝说,这才答应来北京见见面。 初次见面是在干休所的会客室。老将军特意换了身新军装,石莉穿着素色连衣裙。两人聊起朝鲜战场的往事,说到文工团冒着炮火慰问演出时,石莉眼睛发亮地讲起当年怎么用门板搭舞台。 杨得志听着听着,忽然发现这个比自己小24岁的女同志,骨子里还是当年那个敢闯敢拼的文艺兵。 相处半年后,老将军郑重其事地把6个子女都叫回家,饭桌上老爷子直截了当:“我要和石莉同志结婚,你们有什么意见?”几个子女互相看看,最后还是老大带头表了态:“只要爸您高兴,我们没意见。” 婚礼那天来了20多位老战友,茶几上摆着水果糖和茉莉花茶,石莉穿了件枣红色外套,杨得志还是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 当着众人的面,老将军从兜里掏出存折交给新婚妻子:“这是我全部积蓄,往后家里的事都归你管。”晚上回到卧室,他握着石莉的手说:“孩子们会把你当亲妈待,我活着一天就敬你一天。” 婚后日子过得平淡却温馨。石莉每天清早起来熬小米粥,配上自己腌的萝卜干。上午陪老将军在院里散步,下午帮他整理战争回忆录。 6个子女周末轮流回家,进门先跟“石阿姨”打招呼。小女儿生孩子那会儿,石莉连夜赶织了6件小毛衣,针脚细密得让亲家母都夸赞。 1994年,老将军住进301医院,石莉天天守在病房,晚上就睡在走廊加床上。10月25日那天凌晨,昏迷多日的杨得志突然清醒过来,盯着床头柜上的全家福看了好久,最后对着妻子说了句:“辛苦你了。”这是老将军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追悼会上,石莉戴着黑纱站在家属首位。总政的领导过来慰问,问她有什么要求,她只说了句:“老杨用过的东西,能让我带几件回去吗?” 后来干休所给配了新房子,她坚持要住老屋。杨得志生前用的搪瓷茶缸摆在书桌上,藤椅摆在窗边,就像人还在时一样。 2014年,石莉在睡梦中安详离世,子女们按照遗嘱,把她和杨得志合葬在八宝山,墓碑上并排刻着两个名字,底下小字写着“生死相依”。 当年说闲话的人早就没了声响,干休所的老邻居们提起这事都感慨:“这才是真正的革命夫妻。”
1990年,79岁的杨得志新婚,迎娶了石莉,结婚当晚,杨老将军握着石莉的手,动情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5-11 02:55: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