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煤层燃烧300年,到现在都没灭,每年损失115万吨煤炭,折算下来就是10多

熹然说历史 2025-05-11 22:29:49

贺兰山煤层燃烧300年,到现在都没灭,每年损失115万吨煤炭,折算下来就是10多个亿,那为什么不去灭火呢? 岳飞曾在《满江红》中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中的"踏破贺兰山缺"气势磅礴,昭示着收复失地的决心。然而,今日的贺兰山却因为另一种"缺口"而闻名——它正在被地下的煤层大火一点点地吞噬。 这座横亘在宁夏与内蒙古之间的山脉,本是昆仑山的余脉。历史上,这里是回、蒙、汉、满等多民族的交汇之地,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唐朝贞观年间的《隋书》中,这里还叫做"卑移山",后来因为匈奴的贺兰部落迁徙于此,才逐渐改称为"贺兰山"。 2023年初的一个清晨,本该覆盖白雪的山坡上,几处地方冒着缕缕白烟,积雪早已消融。一位当地老人告诉我:"这火啊,我爷爷的爷爷那会儿就有了。" 汝萁沟出产的煤不是普通的煤,当地人称它为"太西乌金"。这种无烟煤灰度低、含硫低、热量高,品质之优让它曾获得"世界煤王"的美誉。在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这里的煤矿被官方正式记录并开采,一度成为"官方指定用煤"。 然而,就是这样珍贵的资源,每年却有约115万吨在无人问津的地下默默燃烧,经济损失接近10亿元。这些本该温暖千家万户的煤炭,此刻却只能徒增地表温度,成为一个个散布山间的"暖点"。 关于这场大火的起源,已无从考证。有人说是古时采矿工人在地下取暖不慎引燃;也有地质学家推测,可能是裸露的煤层接触空气后发生自然氧化而自燃。不管原因为何,这场燃烧已无法停止。 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獐子报恩的传说:一个农夫救了一只受伤的獐子,后来这只獐子为了报恩,带领农夫找到了山中蕴含丰富煤矿的地方。传说虽简单,却反映了当地人对这些"乌金"的珍视。当年,汝萁沟的山谷里回荡着煤工们的喊声、骡子的叫声,以及锹镐与石块碰撞的声音,无数煤工满脸煤灰地工作,却很少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今,这座山下的火焰依然在燃烧,每一天都有价值数百万的煤炭化为灰烬。如果站在贺兰山的某些位置,冬日里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雪比其他地方融化得更快,地面会散发出不自然的温暖,一场看不见的大火正在山脉深处肆意蔓延。 为何一场地下大火能燃烧三百年而无法扑灭?答案藏在贺兰山独特的地质构造之中。这座山脉并非普通的山,它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亿年前,当时海底的板块活动将其从海洋深处"挤"出水面,成为了坚实的陆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贺兰山经历了冰雪覆盖、极寒气候和高温炙烤,这些极端气候的交替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就包括那些珍贵的煤层。 在距今约三亿年前的晚石炭纪到二叠纪时期,贺兰山地区形成了第一批煤层。更为特别的是,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中生代,这里又一次被松木、杉木等植物覆盖,从而造就了贺兰山独有的多层煤层结构。这种叠加的地质结构,就像为大火提供了一层又一层的燃料,让它能够持久不灭。 2022年夏天,一支地质考察队在大武口到汝萁沟地区进行勘测,发现这一带的山体被两条从北到东走向的断带层反复切割,形成了多种阶梯状交错的特殊地质构造。一位地质学家指着那些错落有致的山体解释:"这些断层就像是地下的'通风管道',为煤层燃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氧气。" 人们当然尝试过灭火。曾经有工程队尝试剥离火区上方的岩层,然后灌入混凝土浆液来隔绝氧气;也有人直接向燃烧点表面浇水冷却。一位参与过灭火的工程师回忆:"我们用了最先进的灭火设备,一次性浇下去上万吨水,表面的温度确实降下来了,可没过几个月,火势又从其他地方冒出来。" 这些方法只能对表面的火点进行降温和暂时灭火,却无法彻底控制火势。问题的核心在于,贺兰山中存在大量无规则的矿洞网络,这些矿洞是历代人们无计划、随意开采留下的"伤疤"。加上山体特有的多层断层结构,煤炭一旦燃烧,就能通过这些复杂的地下通道持续获取氧气,像一个巨大的地下呼吸系统。 现在,专业团队只能通过监控地面的烟火和温度变化,以及使用无人探测设备对地下情况进行观察,试图掌握火势蔓延的规律。但要彻底扑灭这场大火,仍然是个世界级的难题。 类似的地下火灾并非只在贺兰山存在。在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国家公园,地表下30米处也有一处地火正在燃烧,每年以约1米的速度缓慢移动,据估计已经持续了近6000年。这些长期的地下火都有相似的形成条件:大量煤炭等可燃物质、充分的氧气供应,经过"自热期"后进入长期燃烧阶段。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灭火技术,包括更有效的氧气隔绝方法和燃点封堵技术。但如果这场火继续不受控制地燃烧下去,专家预测50年后的贺兰山可能会因煤层被烧空而形成真正的"山缺",那时岳飞在《满江红》中写下的"贺兰山缺"将不再只是一个比喻。

0 阅读:104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