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大秦丞相李斯,在咸阳城被满门抄斩!刽子手同情李斯,他剥去其衣衫,将一盆凉水猛泼过去,大刀一晃,李斯瞬间倒在了地上!临死前,李斯曾回头对次子说:“儿啊,我想要和你牵着黄狗上蔡东门打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李斯,战国时期楚国人,年少时在楚国上蔡郡任小吏,负责管理粮库。
每天,他在粮库里忙碌,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和活蹦乱跳的仓鼠,他陷入了深思。
粮仓里的老鼠因饱食终日而肥壮,而厕所里的老鼠因啃食粪便而瘦弱不堪、见人便逃。李斯由此感悟:“人之贤不肖,如同老鼠,全在所处的环境。”
李斯拜入儒学大师荀子门下,学习帝王之术。据说初次见到荀子时,荀子问他为何而来,李斯毫不掩饰地说:“为了飞黄腾达。”荀子看出他内心的贪婪,心中生疑。
李斯察觉到自己的话失言,连忙改口:“为了修身养性。”最终,荀子还是接纳了他。李斯在荀子身边学习了七年,掌握了治国之道,心中燃起了成就大业的希望。
战国末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李斯看准时机,抛弃故国楚国,前往秦国。
初到秦国,他投靠丞相吕不韦,凭借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很快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成为其门客。李斯借助吕不韦的引荐,逐渐得到了秦王嬴政的重视,并成为其得力助手。
那时,秦国内部矛盾重重,公子成蟜意图篡位,嬴政的母亲赵姬扶持的嫪毐势力与吕不韦对峙。李斯深谙权谋,建议嬴政“坐山观虎斗”,最终成蟜和嫪毐先后被诛,吕不韦被逐,嬴政顺利收拢权力,成为秦国真正的王。李斯因功升迁,地位显赫。
然而,郑国渠事件揭发后,嬴政盛怒,发布逐客令,准备驱逐所有外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为了自保,李斯连夜写下《谏逐客书》,详细列举各国人才对秦国的贡献,委婉劝谏逐客令的错误。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
随着国内矛盾的平息,嬴政开始将目光投向东方六国。他问计于李斯,李斯建议:“六国相互攻讦,周室衰微,可挑拨离间,分而治之,各个击破。”嬴政听后大喜,采纳了李斯的策略,制定了“先弱后强”的方针。
从公元前238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经过17年的战争,终于实现了统一六国的大业。李斯因功封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秦国统一后,李斯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废除了分封制,实施郡县制,并统一了文字、度量衡和货币,这些举措为巩固秦朝的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世事难料,嬴政突然在沙丘去世。权宦赵高见机行事,立即封锁消息,并拉拢李斯篡改遗诏,立公子胡亥为新秦王。
赵高洞悉李斯对权势的渴望,劝说道:“如果扶苏继位,必定重用蒙恬,你的地位将不保。”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势,李斯最终选择与赵高合作。
胡亥即位后,对赵高宠信有加,而李斯逐渐被边缘化。赵高为了巩固权力,污蔑李斯谋反,将其逮捕。李斯临刑前,回头对次子说:“儿啊,我想要和你牵着黄狗上蔡东门打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话音未落,李斯已泪流满面。
刽子手同情李斯,剥去他的衣衫,一盆凉水猛泼过去,大刀一晃,李斯瞬间倒地。这个曾经的权臣,最终在权力斗争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斯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权力的争夺、内斗的激烈,使得无数才俊殒命。
李斯曾经的辉煌和最终的悲惨结局,提醒我们:权力固然诱人,但其背后隐藏的陷阱和危险也不容小觑。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雄才大略之士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最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李斯临终前的那句话,道出了他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选择的深深悔恨。或许在他心底,那曾经的小吏生活才是他真正渴望的,只是当初的选择让他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