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思过程 上联“一枕阑珊月”像一幅深夜剪影——枕头边斜斜躺着将落的月光,透

甘木讲历史 2025-05-12 18:31:40

一、构思过程 上联“一枕阑珊月”像一幅深夜剪影——枕头边斜斜躺着将落的月光,透着孤单又清冷的劲儿。下联得找个能和“枕头”“残月”搭得上的意象,想到窗边的风:“一枕”是床上的视角,“半窗”就对室内的另一处空间,数量词“半”对“一”,都带点“不圆满”的感觉;“阑珊”形容月的黯淡,用“料峭”形容风的冷冽,都是形容词;“月”是天上的光,“风”是空中的动,一静一动,把深夜的寂静和微寒全揉进去了。 结构上,“一枕”对“半窗”(数量词+名词),“阑珊”对“料峭”(形容词,都表状态),“月”对“风”(自然元素名词),平仄也顺: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仄平仄仄平”,结尾“风”是平声,符合下联收平的节奏,读起来像夜风轻轻扫过窗棂,有细碎的声响。 二、赏析 这对联像给深夜的屋子开了个小镜头:上联是“枕头边,残月的光稀稀落落,好像人也跟着没了精神”;下联马上切到“半扇窗开着,冷飕飕的风正往屋里钻”,两处细节拼起来,就是一个人在夜里辗转难眠的场景——月光让人睡不着,风又带着寒意来捣乱,孤单和清冷都藏在字缝里了。 “一枕”和“半窗”特别妙,都是很小的空间细节,却像两根线把画面串起来了:枕头是躺着的地方,窗户是通向外界的口子,一个“阑珊月”从窗外照进来,一个“料峭风”从窗缝钻进来,里外的冷清全包围了屋里的人。而且“阑珊”和“料峭”这俩词,听着就带着点皱巴巴的愁绪,像把说不出来的心事,全化在月光和风里了,短短五个字,藏着一屋子的寂静和小情绪,越读越有味道。

0 阅读:2
甘木讲历史

甘木讲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