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6年,乾隆最爱的儿子永琪,因病去世。一个月后,太医战战兢兢道出实情,乾隆勃然大怒:你们全部陪葬。 皇历乾隆三十一年三月的一个清晨,紫禁城内气氛凝重。御医院门前,一群身着锦衣的太医们正低头肃立,宫女太监行色匆匆。一则消息如惊雷般传遍整个京城——年仅二十五岁的和硕荣亲王永琪病逝了。 永琪的离世对乾隆帝来说是一记重击。当日,乾隆帝下令以太子的规格为永琪举行葬礼,这份殊荣在当时引起轰动。要知道,封王已是天恩浩荡,而以太子规格下葬更是罕见的荣耀。 "朕的五阿哥......"乾隆帝站在永琪的灵前,他原本意气风发的脸上此刻尽是悲伤。回想一年前,永琪还意气风发,如今却只剩冰冷的躯体。 这位年轻的荣亲王是如何走到生命尽头的?时间倒回一年前,乾隆三十年春,永琪突然患上了一种叫做"附骨疽"的怪病。太医院多位名医轮番诊治,却始终不见好转。病情一日重过一日,乾隆帝甚至为他加封"和硕荣亲王",希望以此冲喜。可惜天不遂人愿,永琪还是离开了人世。 永琪并非出身显赫。他的母亲愉妃在入宫之初只是乾隆的一位侧室格格,家族势力微弱,很少得到宠爱。谁能想到,这位不起眼的嫔妃所生的五皇子,会成为乾隆最为倚重的儿子? 乾隆六年出生的永琪,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天赋。他不仅熟练掌握汉语、满语和蒙古语,还深谙天文历算。在武艺方面更是出类拔萃,骑射技艺连乾隆都自叹不如。有一次比试,永琪竟三局全胜,让乾隆既惊讶又欣慰。 不过,真正让永琪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的,是乾隆二十八年那场险些夺去乾隆性命的大火。那日,乾隆正在圆明园九州清晏殿休息,突然殿内起火。眼看火势越来越大,当值的四皇子永珹却因惊慌失措跳窗逃生,只留下乾隆在烈火中呼救。千钧一发之际,永琪不顾个人安危,冲入火海,将乾隆背了出来。 这一壮举不仅体现了永琪的勇敢,更展示了他对父亲的忠孝之心。此后,乾隆对永琪更加器重,二十四岁便封他为荣亲王。在乾隆心中,永琪已然成为储君的不二人选。为扫清他继位的障碍,乾隆甚至将永珹和永瑢过继给了别人。 反观永琪的同父异母兄长永璂,境遇却截然不同。这位嫡子虽"踏着七彩祥云"出生,乾隆也曾许诺他"可续基业",但随着母亲如懿失宠,永璂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无人问津、备受冷落,甚至连基本的日常供给都难以保障。 当永琪生病时,乾隆日夜守候,几乎倾尽太医院之力。而永璂卧病在床时,乾隆却从未探视一次。皇家恩宠,竟如此天壤之别。 永琪下葬一个月后,乾隆的悲伤逐渐转为疑惑。一位年仅二十五岁、体魄强健的年轻人,怎会被一场病夺去性命?带着这份疑问,乾隆下令彻查永琪的死因。 四月初的一个午后,几位太医被传入皇宫。他们站在乾隆面前,个个面色苍白,汗如雨下。经过反复盘问,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浮出水面——永琪之死,竟是因太医院的致命误诊。 "皇上,微臣有罪。"为首的太医跪地叩首,声音颤抖,"五阿哥所患并非寻常附骨疽,而是另一种相似却截然不同的疾病。我们错将二者混淆,用药有误,才导致病情恶化......"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将乾隆从悲痛中惊醒。他目光如炬,盯着跪在地上的太医们,胸中怒火升腾。这些人的无能,夺去了他最钟爱儿子的生命,断送了大清未来储君的希望! "你们......"乾隆声音低沉而可怕,"都该死!" 一声令下,参与诊治永琪的太医全部被押赴刑场。这些曾经受人尊敬的御医,如今因一次致命的判断错误,成为了永琪的陪葬品。他们的死讯传遍京城,太医院上下震动,人人自危。 然而,乾隆的怒火与报复并未使永琪复生。在处决太医后的日子里,乾隆常常独自一人,站在永琪生前最爱去的花园里发呆。有时,他会想起永琪小时候聪慧过人的样子;有时,他又会想起那场火灾中,永琪不顾危险救他于水火的情景。 "若是永琪还在......"乾隆常常这样低语,却不愿说完这句话。 永琪虽然离世,但他的血脉仍在延续。他的侧福晋索绰罗氏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绵亿。这位年轻的王子仿佛继承了父亲的聪慧才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骑射技艺同样出众。每次见到绵亿,乾隆都仿佛看到了永琪的影子,既欣慰又心痛。 随着时间推移,皇位继承的问题再次摆在乾隆面前。永璂因母亲如懿的缘故早已失宠,而今永琪又离世,皇位将归何人?经过一番权衡,永琰(后来的嘉庆帝)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新的继承人选。 历史的车轮就这样向前滚动。绵亿长大成人后,他的儿子奕绘成为了嘉庆、道光年间颇有名气的诗人。更令人惊叹的是,到了现代,永琪的第八代传人爱新觉罗启孮竟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史学家,以学术造诣而非王室血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乾隆晚年曾感慨道:"其时朕观视皇五子于诸子中觉贵重。"尽管岁月流逝,但他对永琪的思念和重视从未减少。每当看到永琰(嘉庆)处理政务时,乾隆总会不自觉地想:如果是永琪坐在那个位置上,会怎样呢?
刷到菩萨别划走,留下一句“时来运转”你将一顺百顺,心想事成!
【16评论】【1点赞】